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近年来江苏徐州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建立起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体系。上半年,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能源等6个产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工程机械跻身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日前,徐州举办“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现场发布172项创新产业集群科技成果、126项技术需求清单、6600余个岗位人才需求清单、524.03亿元资金需求清单,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

把准时机 启动四链融合创新平台

  当前,徐州正处于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产业创新跨越新关口、培育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关键阶段。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本质上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各方力量协同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形成的创新生态。

  把准时机,徐州正式启动“四链”融合创新平台,同步上线微信小程序。该平台将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为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人才团队实时提供产业动态、政策宣传、需求发布、产学研对接服务。

  汉斯半导体(江苏)有限公司CEO韩波表示,将依托徐州“四链”融合创新平台提供的服务,继续围绕重大战略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狠下功夫,积极建设高端创新中心,联合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稳扎稳打,将产品做精做强。

  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介绍,徐州将更大力度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着力建强高能级科创中心、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建设高能级资本市场、构建高能级人才高地。同时,精心办好线上平台,形成“四链”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好局面,为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持支撑。

靶向攻关 加快打造“徐州科创圈”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逐步建立起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体系。2022年,“343”创新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99.3%。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目前徐州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38家、科技孵化载体74家,当前正针对“343”产业领域重要技术环节和重点项目开展靶向攻关,全力建设“徐州科创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既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热点和风口,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和“突破口”。徐州一方面拓展高校科研院所转化路径,定期举办大院大所、校地企业产学研对接活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今年累计开展“双一流工科院校行”小分队专题对接活动89场次,征集172项科技成果。一方面着力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精准开展靶向攻关,征集遴选126项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预计投入22.7亿元,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我们将就高效气相净化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与中科院进行签约,从新的方向拓展更深入的合作。我们也很期待通过这次平台,与不同领域的专家、企业开展深入交流,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共同助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昊说。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近年来,徐州积极推进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设立产业基金28支258.67亿元、科创投资基金10亿元,“苏科贷”贷款数额、资助企业数均居江苏第一。徐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孙秀云介绍,此次发布的资金需求清单共梳理出168家企业,总融资需求524.03亿元。其中,优势创新产业集群需融资359.83亿元,占比达到69%,新兴创新产业集群占比16%,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占比15%。

以才兴产 加快引育创新人才

  人才是串联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关键要素。大会现场,徐州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等6位相关产业领域业界精英和专家学者作为“343”产业科技顾问并颁发聘书,请他们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建议、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持。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本次徐州发布的6600余个岗位人才需求清单,主要集中在重点发展的工程机械、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领域,大部分属于头部企业、智造明星和隐形冠军,其中包括徐工集团、万邦药业等本土知名企业,徐矿集团、大屯煤电等部省属企业,还有利民股份、华信新材料、江苏华辰、云意电器、格利尔数码等上市企业。

  据悉,徐州今后将定期更新发布“343”创新产业链人才需求,全力打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矩阵。相关措施还包括深入实施人才招引六大专项行动,积极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探索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完善双招双引机制,提升人才政策精度,提高在徐高校大学生留徐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育引进杰出青年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彭城”的生动局面,努力实现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