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生活的麋鹿种群( 8月2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群鸟翔集在东台条子泥湿地(8月20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群鸟翔集在东台条子泥湿地(8月20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东方白鹳(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一群麋鹿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鹿荡憩息(8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麋鹿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生活(2022年11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群鸟翔集在东台条子泥湿地(8月20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东方白鹳生活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生活的麋鹿种群(8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出景色(2022年11月8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麋鹿生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日出时分景色(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观看人工繁育的丹顶鹤练习飞翔(2022年11月8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东方白鹳(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黑脸琵鹭生活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2023年9月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群鸟栖息在夕阳下的东台条子泥湿地(8月3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生活的麋鹿种群(8月2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一群麋鹿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鹿荡渡河(8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一群鸟栖息在东台条子泥湿地的滩涂上(8月3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东方白鹳在东台条子泥湿地觅食(8月3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鹭鸟飞行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22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pagebreak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右一)在东台条子泥湿地上觅食(8月19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勺嘴鹬(下右)在东台条子泥湿地里玩耍(9月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这是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鸟群(8月20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白鹭栖息在夕阳下东台条子泥湿地(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黑脸琵鹭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上空飞翔(9月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麋鹿生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生活的麋鹿种群(8月2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麋鹿生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麋鹿生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pagebreak

  黑脸琵鹭飞行在东台条子泥湿地上空(9月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麋鹿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鹿荡的水塘里争斗(8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生活的麋鹿种群(8月2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一只翘嘴鹬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滩涂上觅食(9月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生活的麋鹿种群(8月2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勺嘴鹬(上中)在东台条子泥湿地的滩涂上觅食(8月3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鸟儿在东台条子泥湿地觅食(8月20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pagebreak

  群鸟栖息在夕阳下的东台条子泥湿地(8月31日摄)。

  盐城黄海湿地于2019年7月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这里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目前这里生活的麋鹿数量也由最初引进的39头发展到7840头,其中野外生活3356头,为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