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阡陌纵横,沟渠整齐顺畅;闲暇时分,老年人在活动中心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凉亭里嬉戏打闹。走进议堂镇,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画卷跃然眼前。

  议堂镇只是邳州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从原本的破旧杂乱到整洁一新,近年来,邳州市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取得了眼见为实的成效。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邳州市创新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切实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等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把治理成果转化为村民“钱袋子”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一户一块田 人人都受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提出要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今年,邳州选定议堂镇全域、土山镇黄山区、宿羊山镇苏口村等,实施“小田并大田”“一户一块田”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邳州市宿羊山镇镇长张宏远介绍,如何让村民接受“一户一田”并且自愿参与,是首先要克服的难题。“为此,我们党员干部齐上阵,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利用数字赋能,建立‘码、库、图、资源’一体化治理清单。摸清家底制定出一套工作法,把24个村分为整村推进村、宅田合一村、难点突破村等五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跟踪调度。保证全过程的公平公正,引导农户充分认识当前土地碎片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和新模式发展的好前景,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邳州市宿羊山镇党委副书记李飞说,在邳州市农业农村局、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宿羊山镇推进卓有成效。

  实施“一户一田”改革后,邳州坚持精准施策,按照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利用农作物换茬契机实施田块互换整合,相对集中设立自种区、流转区和预留区。自种区采取“一户一块田”模式,解决农户方便种田的问题;流转区采取“多户一块田”模式,由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经营;预留区为进城入镇农户或全流转农户选择回村自种预留空间。差异化调田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有力推进改革进程。

  多块变一块 省时又增效

  如今,邳州大地上,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忙碌着。

  “以前家里大多是各家零零散散的地,有六块,而且大小不一、边界不直,大多都是人工种植,种植起来很不方便。一天在几块地之间跑来跑去,跑好几趟。现在就一块田,机械能进去,管理起来方便,也适合发展规模化种植产业。”土山镇村民钟学俭说。

  邳州市农村农业局局长周宁介绍,“一大块规整的田,不仅增产增收,种子用量、农药用量、化肥用量在减少,农业用工转机械化操作,用工成本也会大幅降低。”并成大块田地,农民可以利用大型机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实现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全市新规划高标准农田7.6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小田变大田 增收促振兴

  “孩子不在家,我家一共有3亩地,我也种不动了,以前地分散一小块一小块租不出去,有的都荒了。现在家里几块小田变大田,3亩地随行就市今年收了3000多块钱的租金。”年近75岁村民潘志永说道,现在孩子安心在外打工,家里的地交给集体流转,省事、省心。截至目前,议堂村共535户,已有478户村民参与土地集体流转,在家就能收租金。

  碾庄镇孔庄村党支部书记闫淮东介绍,在流转区,一块三十余亩的地,由十多户村民的土地流转组成。并成一块大田后,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统一发包,再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返还到村民手中。

  “政策一出,就想着回乡发展了。挣得不比在外地做小生意时少,也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自家有10亩地,又承包了自家地块旁边集体流转的20亩地,一共30亩地种植大蒜。”土山镇田间地头里,57岁的陆玉兴脸上乐开了花,如今,回到家乡,他成为了乡里的种植大户,年收入达十万多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过整合田埂、墒沟、生产路等,溢出的土地直接带来了村集体收入的增收。截至目前,议堂、土山等15个镇91个行政村先行先试,266个村民小组完成改革试点,实现小田并大田79228亩,原75647块田整合为18435块,溢出土地3323亩。全市新增土地规模经营3.8万亩,同比增长21%,有力推动了强村富民。 (邳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