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2日电(庞雪汀)近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省司法厅分别对2023年全省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典型案例、法制建设创新项目进行表彰,苏州昆山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分别以《明规范 提效能 推动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走深走实》案例和《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行规范》项目榜上有名。
作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何以连续收获两项省级荣誉?近年来,千灯镇坚持法治化理念、系统化思维,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新路径,积极抢抓基层试点机遇,以“接得住、办得好、有监督”为目标,不断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权力下放“接得住”!“全科执法”打开新格局
11条纵向纹饰、11个不同字体的“法”字、674厘米宽的大理石门牌……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门口的这组设计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11和674两个数字,与区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分别代表着11个市级赋权单位及其下放的674项权力事项。
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门口(李紫然 摄)
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把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作为构建精简高效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着力破解权责交叉、多头执法导致的行政效率不高难题。
“自2019年区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来,11个不同条线的行政处罚权下放,这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接得住’下放的权力?怎么让我们的‘专科选手’摇身一变,成为‘全科能手’?”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解开这道题,靠的是“‘专科执法’—‘全科执法’—‘全域执法’”的新路径。
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装备(李紫然 摄)
千灯镇将全镇划分为三个片区,建立3支辖区中队,覆盖11个领域实现全科执法,围绕全新下放的城市管理、教育、卫健、资规等11个领域674项权限,通过教育培训与综合行政执法日常工作相结合,提高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并熟练掌握相关法条和办案流程,带动一线执法由“专科”向“全科”转变。
工作人员展示线上执法软件(李紫然 摄)
为实现精准执法、规范执法、高效执法,千灯镇还开发运用了“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平台”,涵盖近700项的行政处罚条款,执法人员只需在移动电子设备上登记相关事项,便可在对应的下拉列表中选择适用该事项的处罚条款。执法过程由“填空题”变“选择题”,极大压缩了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度。在处罚申请提交后,后台还会对裁量进行审核确认,从而保证处罚准确、公正。
跨区域执法协作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还积极推进横向联动、上下联动、跨区联动,在协同执法中,锤炼执法人员的“全科能力”。例如,聚焦渣土偷倒、违建整治、流动摊贩等难点,该局强化与公安、交警、交通等单位的联勤联动,制定《渣土车运输备案管理方案》《千灯镇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操作指南》等多项方案,联动执法;2021年10月14日,该局与上海青浦区白鹤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签订“青浦白鹤昆山千灯综合执法一体共建”协议,通过区域统筹打破行政壁垒,提升跨省毗邻区域社会治理效能。
2023年2月,江苏首个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领域地方标准——《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行规范》发布,这项由千灯镇主导推出的地方标准,填补了全国该领域的空白,为各地推动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苏州标准”。
《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行规范》
《规范》对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功能区、标识标牌、执法装备、服装式样乃至运行管理方式等进行了规定,字里行间凝结着多年来千灯镇在基层行政执法领域的探索经验。
执法为民“办得好”!刚柔并济提升执法温度
行政执法,不仅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我们面对的执法对象,很多是个体工商户、小商贩、普通居民,所以更要注重执法方式,积极探索说理式、服务式、宣教式的柔性执法手段。”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表示。
“尚法柔蓝”女子执法队,就是该局创新执法方式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支由20余名女性队员组成的执法队,自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0余次,参与规范门前三包1000余起,教育纠错2300余次。
“执法过程中女性执法人员更加温柔耐心、有亲和力,容易让当事人感到信任,从而配合执法工作。”该负责人说。在执法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该局还创新执法方式,包括“首违不罚”“免罚轻罚”“严管重罚”等,将服务寓于执法当中。
女子执法队开展教育引导
除了积极转变现场执法手段、提倡柔性执法,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还积极探索“不见面执法”方式。所谓“不见面执法”,即执法人员和当事人以远程不见面方式,协同快速完成案件识别、调查取证、文书制作、电子签名、缴纳罚款、开具票据等案件处理全流程,实现综合执法案件全流程的线上办理。
2023年9月6日,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在千灯镇鳌峰路陆家桥村附近巡查,发现有车辆随意倾倒、抛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执法人员充分运用了“不见面执法”机制,借助视频监控等数字化手段,成功锁定违法行为渣土车一辆。执法人员通过邮寄送达的方式,将案件的《调查询问笔录》《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送达给当事人,当事人通过线上渠道主动履行了法定义务。
鼠标“巡逻”,探头“站岗”(李紫然 摄)
2023年12月4日,昆山市千灯镇人民政府发布《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不见面执法”工作规程(试行)》。这是苏州乡镇(街道)中首个关于“不见面执法”的工作规程。根据工作规程,“不见面执法”适用于多发易发、直观可见且依托信息化设备设施能够辨别、易于判断的镇政府承接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事项,重点包括违规停车、占道经营、违规设置户外广告、违规施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违规运输、乱倒垃圾等。
“作为现场执法模式的补充,‘不见面执法’用信息技术手段固定违法事实证据,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减少执法中的矛盾冲突,也有利于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说。
据统计,2023年,千灯镇已使用“不见面执法”方式立案100余起、教育整改500余起,发出温馨提示1100余条。
阳光执法“有监督”!于细微处体现管理智慧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极容易滋生“微腐败”。要把小微权力“关进笼子”,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在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制度的“笼子”随处可见。
以往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对于电瓶车、手推车等涉案物资的管理是难点。为了杜绝因“打招呼”“找关系”而产生的涉案物资管理混乱情况,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自主创新设计“罚没物资入库登记小程序”,对物资“进库”“出库”的原因、对应法规、时间、当事人、经办人进行详细记录,并附上二维码标识牌,扫码便可识别对应物品所有信息;想要提取物资“出库”,须满足规章要求方可操作。记得“准”、管得“好”、说得“清”,如今,该局各执法中队罚没物资从入库、审批到处置均实现了全链条闭环数字化管理。
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管理平台查询涉案物资信息(李紫然 摄)
同时,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还以高标准建设了档案库房,确保办案资料规范妥善保管。库房中存有各类档案4800余件,包含该局成立以来的历次办案卷宗;其中还预留了30年储存空间,配备了惰性气体灭火系统、除湿新风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等设施设备,安装了监控系统、密码指纹锁,筑牢档案安全底线。
查阅案卷
在办案过程中,除了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前端执法、后方实时监督的科学机制,对于罚没金额大于2万元的重大案件还设置有重大案件集体讨论机制,保证案件审理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
为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素质,该局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出台了《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观察员管理办法(试行)》,聘请观察员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群众沟通质效、仪容仪表等进行监督;研究制定《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纠察专员队伍组建和纠察工作方案》,围绕执法规范、办案质量、服务效能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开展全面纠察,总结形成问题清单,采取通报、整改、清退等措施,果断处置各类问题30余起;并借助月度“红黑榜”评选、内部竞聘提升等机制,切实打通人员上升通道,实现“一套制度管运行”。
通过制度运用,该局累计选聘、提拔执法辅助人员8人;清退违规人员7人。“观察员就是要‘找茬’,就是要‘刀刃向内’,以有效监督提升队伍能力素质。”该局负责人说。
队伍纠察
2023年12月,社科应用研究课题《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行的探索与实践——以昆山市千灯镇为例》正式结题。该课题紧扣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领域的标准化建设这个主题,从运行规范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方面展开阐述,并结合昆山市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标准化建设试点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在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视角下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下一步,千灯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将针对《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行规范》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内涵发展,在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新形势下,不断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让“一支队伍管执法”持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