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着力扩大托育服务覆盖面,鼓励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推进建设“15分钟托育服务圈”,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

  扩容优质托育项目。合理规划布局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点,挖掘现有空间资源,将社区闲置空间改建为符合托育服务需求的托育场所;对社区公共活动公建进行整合改造,增加托育服务功能,形成便捷可及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通过资金补助、设施建设等形式,推进社区托育服务质量。2023年江宁区新增5家社区托育点和20家社区亲子屋,全区90%以上民办幼儿园开始招收2-3岁婴幼儿,试点开办的2家村办幼儿园托班,于9月开学招生后运行情况良好。

  加快推进公办普惠。探索“区街财政保障、社区场地提供、专业机构运维”的公建社区托育模式,采取免费使用和居民可承受价格收费模式,提供“一站式”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多样化的托育服务类型,重点服务辖区内村庄、复建房小区内亲子家庭。每个托幼点设置15个托位,分为玩耍区、桌面游戏区、阅读区、等待区、母婴室、幼儿专用洗手间和户外活动区七个功能分区。整体运营以社区为主导,托育机构专业支持,共同补齐社区托育服务短板,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秣陵街道吉山社区亲子屋的吴老师介绍:“在日常的活动开展中,我们也比较重视孩子各个年龄段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绘本阅读、桌面搭建、民间游戏等各类活动,对孩子和家长负责,提升托育质量。”

  强化激励保障措施。江宁区财政每年安排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专项奖补资金140万元,对婴幼儿照护服务阵地建设、普惠项目进行奖补,对已建成运营的社区托育点给予4万元的建设补助,2023年共计发放社区托育点建设补助40万元。市和区级对社区托育点给予每个托位每年1000元补助,2023年全年市和区级累计拨付补助资金76.5万元。

  推进资源共享模式。运用“专业平台+社工+志愿者+公共资源”的服务模式,通过一系列亲子活动、家长课堂、宣传倡导等服务活动,将先进的早期教育理念渗透到家庭育儿实践中。针对当前隔代育儿模式越来越多的情况,引导隔代照料的老人纠正错误的育儿观念,帮助老人掌握新时代科学育儿方法;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充分对接,对托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展儿童保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社区托育点的卫生保健工作更专业、更科学。

  老陈是江宁区秣陵街道周里村的木匠,最近,老陈的妻子身体不好,需要卧床静养,儿子儿媳都要上班,一时间,他不知该如何照顾2岁的小宝。亲子屋托班的消息传开后,老陈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抱着小月来到村委会,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半日托。老陈成了托班的忠实拥趸,他感慨地说:“以前总担心小宝在家里,妻子也休息不好,孩子也照顾不周,现在有了这个托班,我们真的放心了。老师们不仅照顾得好,还教他认字、唱歌、跳舞,真的非常感谢。”

  加强托育机构监管。严格落实区、街道、社区三级常态化检查机制,今年又将托育机构综合检查纳入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治理大提升月月赛考核内容;以基层干部、社区网格员为主建立了监督小组,对机构登记、人员信息、日常管理等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社区托育服务家庭回访制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社区托育点的服务内容和短板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有了亲子屋,我们出去工作就更方便啦,孩子在这里不仅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还能够得到科学的教育,真是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秣陵街道吉山社区亲子屋李女士来接她2岁的宝宝时高兴地说,“由于之前要带孩子,我都没机会出去工作,现在有了亲子屋,我也能有时间出去做做兼职,真是太好了!”

  截止到2023年底,江宁区共建成1家区级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9家街道指导站,150家社区亲子室,2家村办幼儿园托班,5家社区托育点,20家社区亲子屋,托育机构94家,省级、市级普惠项目6家、3家,每千人口托位数5.19个。(胡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