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门区悦来镇探路新型合作农场“管理外包”——
多方共赢,赚出1.2万亩“吨粮田”
“苗好三成收,今年收成差不了!”3月11日,美邦网络科技南通有限公司负责人汪飞又一次来到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站在田头查看刚刚经受春雨洗礼的小麦。
汪飞对这块近2000亩的麦田格外挂念,是因为一份“对赌协议”。
这份协议全名“固定收益社会化服务协议”,签约甲方为保民村集体领办的新型合作农场——海门市乐鑫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乙方为美邦网络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根据协议,乙方负责甲方1850亩高标准农田的生产经营管理,确保每年在支付农户700元/亩保底分红及各项成本后,甲方所得净利润不低于300元/亩。若净利不足300元/亩,由乙方补足;净利超过300元/亩的部分,归乙方所有。
“这份协议是我们多年摸索出来的。”保民村党总支书记陆丽君介绍,保民村是个纯农业村,10多年前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5万元,是在海门挂了号的“经济薄弱村”。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3400多名村民仅1/3留在村里,其中超过一半是老人,种地力不从心,就纷纷把土地流转给外来承包户,每亩地年租金仅三四百元。有些零碎地块流转不出去,只能撂荒。
保民村的困境,在悦来镇具有代表性。2016年实施的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破题“谁来种地”提供了契机。悦来镇党委政府认为,高标准农田要发挥高效益,必须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针对田块连片面积小、耕地平整度差、河道杂乱等问题,该镇探索“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由各村集体领办新型合作农场,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地保底分红700元/年。至2022年底,全镇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9.66万亩。
一家一户的“小田”变成集中连片的“大田”,种田的担子就落到村“两委”肩上。保民村拥有高标准农田3900亩,村干部只有8人。“那两年,村干部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田里。”陆丽君回忆,大家苦没少吃,但亩产始终上不去,收入去掉成本,只够支付农户的保底分红。
村干部种田,只能解决“有人种”,难以解决“种得好”。2021年,保民村尝试引入专业力量,与一家农场签订合作协议,但一年下来,产量仍无明显提升。
保民村决定引入竞争者。第二年秋收之后,一场“擂台赛”在田头打响——美邦科技、原签约农场分别管理750亩、1100亩土地,以产量见高下。一季稻麦收获,前者负责的地块小麦亩产超550公斤、水稻亩产超700公斤,每亩净利500元。原签约农场负责的地块依然不见起色,就此出局。
“种地要下功夫。”汪飞告诉记者,“我们起早贪黑守在地里,灌溉、施肥都尽量精细,既降本又增收。”新一轮服务协议中,美邦科技管理的农田面积扩大到1850亩。汪飞信心满满:“今年将水稻亩产再提高50公斤。”
利润对赌,多方共赢。这一经验被迅速复制推广。在悦来镇,像美邦科技这样提供农业“管理外包”服务的公司已有六七家。全镇27家村新型合作农场中,有17家与“外包公司”签订协议,总经营面积1.2万亩,平均亩产增长超过20%,达到“吨粮田”标准。
保民村更在海门全区纯农业村中率先实现突破——集体经济收入超400万元。“土地集中到村新型合作农场,开始感觉是负担,现在看是巨大优势。”陆丽君感慨,村里超千亩集中连片土地吸引泉氏草莓项目落户,种出的“黑草莓”每公斤卖到200元依然供不应求。村新型合作农场在政府指定平台采购农资和服务,质量全程“可追溯”,大米卖进中小学食堂,年销售超百万元。
集体经济强了,村民直接受益。家住保民村6组的陆美玉老人告诉记者,除了“土地分红”旱涝保收,她在村新型合作农场打零工,每年还能挣1万多元。据介绍,悦来镇多个村还计划给村民“二次分红”。
“坚定扛稳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让高标准农田聚焦高品质、实现高产量、形成高效益。”悦来镇党委书记钱雷中介绍,悦来镇正对接高等院校探索农业领域“产学研”,将向上下游延伸育种、仓储、加工等产业链条,建设优质稻米研发中心、优质粮油种植区、特色果蔬轮作区、保鲜仓储物流区、文旅休闲农业区,打造南通市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徐超 俞新美 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