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村蚕桑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全村耕地面积7500亩,其中桑园种植面积5800亩,有90%的农户从事栽桑养蚕,享有“华夏蚕桑第一村”美誉。

  日前,走进地处该村的桑乐田园,满目皆是盎然绿意,人行道两旁粗壮的桑枝上挂满桑葚果,透着光亮,弥漫着甜香,采摘人群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急不可待地撸起袖子,采摘果实,品尝美味。在蓝天、白云的遥相辉映下,人景两相宜,共同构成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乡村田园画卷。

  立“桑”为业——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桑树又称“神仙树”,全身是宝。王村村党总支书记金文奎说,“桑树就是我们王村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致富树’‘摇钱树’。”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在全省“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使命中,王村村蚕桑产业转型要“挣脱一根丝”,射阳县农水投资集团践行“上善若水,发展惠民”的企业理念,有着更深刻的时代“新使命”,就是如何把这棵“神仙树”发展到极致。

  坐拥“特色”,方感底气十足。“以桑兴业、融合发展、示范引领,打造集桑葚采摘、休闲研学、观光旅游为一体新时代田园综合体‘桑乐田园’。”该集团董事长唐友标坦言,几年来,在“一张白纸”上开启了“桑乐田园”以桑带旅、以旅兴桑的“桑旅融合”精彩演绎。

  村企融合、农旅结合。期间,聘请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高起点编制“桑乐田园”项目规划,总面积12500亩、核心区面积2000亩。“要把投资投到点上,建好桑乐田园,就能实现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绿富美’。”该集团总经理张棣介绍,一期项目投入1.6亿元,已建成运营果桑园、亲子乐园、蚕桑文化园等7个项目,一个集“蚕桑+美食”“蚕桑+体验”“蚕桑+科普”农文旅融合的“桑海”景点应运而生。

  “置身桑乐田园,家就在碧绿之中,王村新型农村社区现有401套住房,选房率为99%。”特庸镇党委书记许宇悦介绍。

  共建好风景,共享好光景。桑乐田园既带动更多村民挑上绿色发展“金扁担”,也回应了游客对“诗和远方”的追求,王村村获评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名至实归。

  经“桑”有道——增强乡村振兴“特色”

  在位于王村村四组的新城蚕丝家纺有限公司内,两名工人正手法娴熟地加工一条蚕丝被,拽丝、铺丝、收边……不一会,一条重达6斤的蚕丝被就制作而成,售价达到2000多元。该公司负责人说:“养蚕卖茧利润有限,进一步深加工可以将经济效应放大。”

  龙头强,产业壮。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培植华宏丝绸、丝利得茧丝绸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茧丝绸加工企业,年用茧占全县蚕茧生产量的70%,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格局。

  “一个人可种10亩粮,但却管不好2亩桑和蚕。”养蚕是个实实在在的“累活”,为全面推广使用“省力化技术、自动上蔟”等新技术,该集团整合资金900多万元,建设省级蚕桑产业技术示范基地,提升改造蚕房8000平方米,建成2栋智能化蚕房,让蚕农学有示范、干有方向。“只要打开这个机器开关,便可以前进后退,给蚕喂食桑叶很方便,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前后跑了。”在智能蚕房内,蚕农陈洁一边介绍一边操作机器。县蚕桑生产服务公司经理张卉介绍,按示范带动规模养蚕户平均10亩桑园计算,每户每年可节省用工40个左右,增收近万元。

  以“桑”为业、因“桑”而富,在王村村,石正江并不是个例,他牵头成立的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吸纳256户蚕农,培育的无病桑苗畅销云南、广西等16个省,还出口朝鲜、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户均实现增收近8000元。

  “我镇蚕桑产业走上了‘桑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栽桑养蚕’向‘栽桑养人’、一产主导向三产联动转变。将来不管外部市场怎么波动,都可以从容应对。”特庸镇党委副书记孙冬说。

  以“桑”为媒——提升乡村振兴“成色”

  “这里的桑葚甜度适中,汁水丰富,这是我与朋友第三次来这儿采摘了。”从盐城市区过来采摘的市民尤女士说。

  如今,“因为一棵桑,奔赴一座城”正成为众多来射阳游客的首选方式。“工作中,我们重在以人为本,既吸引了‘流量’,更锁住了‘留量’。”县桑乐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江殿东说。

  该公司主动探寻农文旅“出圈”的流量密码,高水平打造好看、好吃、好玩的桑乐田园IP。在蚕桑文化园,主体建筑采用了新中式风格,简约而不失大气。围绕“桑、蚕、丝”主题,展厅内一系列图文、视频资料和实物,帮助游客们了解蚕桑丝绸文化。从起源到发展,从传承到创新,由浅入深,奇妙的桑蚕世界大门由此打开,激起游客求新、求知的愿望。

  在果桑园,到来的游客,既可享受初夏的休闲时光、桑果与绿叶之间的“甜蜜 ”,也可感受乡情野趣,品味人生快意。

  在飨食园,游客能品尝桑叶茶、桑果汁、桑葚酒,并结合时令推出“蚕桑”宴,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在桑乐田园里,还藏着乡野民宿-茧爱民宿。员工张程辉说:“当初,规划建设时,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过度开发,保持了民居的‘原汁原味’,让乡村旅游还原生态底色。特别是在民宿改建上,用乡土材料保留乡土气息,在精微改造中展现庭院美。”桑园成景区、旧宅变民宿,9栋26间民宿,天天爆满、一房难求,成为国家丙级旅游民宿。

  “今年来,来桑乐田园开展研学活动的学校已有10批次,达到4000多人,预计全年10000人没问题。”员工郭飞说。透视这一现象,凸显的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涵,从培养中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入手,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智能蚕房、露营基地、萌宠乐园等研学游新产品,让同学们研有所思、 学有所获 、行有所成。

  桑乐田园“守绿换金”,解开了美丽阡陌间的“共富密码”,带来了产业兴旺、村强民富,在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的同时,也将为“追光而遇·最美射阳”文旅品牌增添一抹浓郁亮色。(杨向东 费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