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6月7日,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大数据集团联合举行“金陵档案·兰台拾遗”应用上线暨非遗档案数字化开发试点工作发布活动。南京市档案馆馆长孔爱萍、南京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扬汶出席了非遗档案数据交接仪式,启动了“金陵档案·兰台拾遗”应用上线。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率先在国内开展非遗档案数据资产转化开发的有益探索。
发布会上,南京市档案馆副馆长潘莺通报了非遗档案数字化开发转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特色亮点。南京大数据集团党委委员朱一飞介绍了“金陵档案·兰台拾遗”系统的应用开发和板块功能。
近年来,南京市档案馆以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为根本遵循,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南京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创特色、走在前的重要抓手,率先在国内开展非遗档案数据资产转化开发试点,尝试探索档案资源转变为数字资产的路径和方式。
夯实基础,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实施非遗档案抢救性保护工程,建成南京云锦、南京金箔两大类非遗档案专题数据库。仅云锦档案数据库就收存了7000余件文书档案、264幅云锦实物和956幅意匠稿目录数据。
多维展示,搭建非遗档案交流平台。联合开发“金陵档案——兰台拾遗”应用系统在“我的南京”APP上线。多维度展示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档案史料、图片、视频、展陈等编研成果,让社会公众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之美。
创新模式,探索档案数据授权运营。按照“分类授权、多方协同、管运分离、生态共建”原则,淡化数据所有权,强调数据使用权,以促进数据使用权流通为核心目标,将馆藏132幅云锦实物、意匠稿档案数据使用权授权市大数据集团试点运营。
开放场景,发挥“数据要素×”效应。市大数据集团以非遗档案数据资源开发和创新场景开放促进产业上下游单位集聚,与《金陵瞭望》杂志社、高淳陶瓷、正源兴绸缎庄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非遗档案数据融入文化、制造、旅游等产业发展中。
下一步,市档案馆将继续按照国家档案局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利用馆藏档案资源优势,挖掘档案数据价值,在转型赋能、协作共享上下功夫,让档案活起来、数据供出来,助力南京市数字经济文化建设。(苏文 徐光平 吕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