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采用‘无书记员记录’模式开庭。”

  这是海门法院“科技创新赋能审判质效”的缩影——只需轻点鼠标,开启系统,一场高效便捷的庭审就开始了。

  高效便捷,“门诊式庭审”成为现实

  “建设工程分包合同案件通常比较复杂,本案又有三个争议焦点,双方提交证据众多,如果使用传统庭审方式,举证质证环节就会耗费大量时间。”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冲介绍道,“今天的庭审二十分钟就能结束,得力于科技融合的全新庭审模式。”同样采用“无书记员记录”模式的民二庭庭长孙建玉结合金融票据类“要素式审判”,展现了“门诊式庭审”的惊人效率,平均庭审时长节约三分之二以上。据悉,“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采用电子质证系统,可以三方同步查看证据、即时标记、圈划证据细节,有效提升举证质证效率,同时,该模式实现了庭审笔录实时转写,突破了人力记录速度,节省了整理、核对庭审笔录的时间,真正实现简易案件准确、快速、高效审理。

  客观公正,“方言鸿沟”不再是障碍

  海门法院辖区有“通东话”与“沙地方言”,两种方言南辕北辙,经常出现同为海门人,语言却不通的情形。包场法庭所辖地区多使用“通东话”,且老龄人口较多,普通话使用率低。面对语言障碍与人手短缺的双重挑战,庭长杨东旭利用“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避免了因方言原因导致书记员理解与当事人陈述不一致的问题,以录音录像保障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庭审时间大幅缩短。6月5日,他仅用7分钟就审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无需另行制作庭审笔录。第一次来法院诉讼的施某表示:“来参加庭审很担心方言问题,怕表达不够清楚,影响自己的权益,没想到就像跟法官聊天一样,那么简单就结束了。”

  先试先行,“头雁示范”领跑创新

  面对书记员紧缺,速裁庭庭长徐红勇挑重担,在无助理、无书记员的情况下,借助“无书记员记录”模式,结案量稳步提升;工业园区法庭沈亭宏庭长依托“无书记员记录”模式审理一起多被告的法定继承案件,仅用了13分钟便查明问题症结,双方达成调解意向,当庭调解完毕……

  据介绍,该院院领导庭审电子质证率达100%,院庭长使用“无书记员记录”模式庭审数量居南通前列。“法院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位诉讼参与者都能在更加高效、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中维护自身权益。但创新必然会面临困难和挑战,此时就更需要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带动全院上下齐心协力,以科技赋能司法,破解难题,推动审判现代化进程,实现司法公信力与人民满意度的双提升。”该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黄燕如是说。(姚丹 唐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