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产业是江苏省畜牧业重要组成及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打造水禽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团队和平台,不断推动江苏从水禽生产大省向水禽生产强省的转型升级。

鹅是我国特色家禽,自然繁殖条件下,江苏地区种鹅一般于每年10—11月开产,次年5月进入休产期。“以前江苏的种鹅产蛋少,而且夏季不产蛋,所以江苏鹅产业一直没法规模化发展。”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欢喜介绍说。

研究发现,通过调节光照,可以改变鹅的繁殖季节性,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发现,鹅养殖环境的恶化以及粗放的生产方式是种鹅繁殖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朱欢喜说,对此团队研究了光照调控种鹅繁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创新研发了种鹅全年高效生产光照调控技术、种鹅全舍饲养殖模式与环境控制技术。实现了种鹅全舍内高效、标准化饲养,鹅羽毛清洁度高,胴体磨损程度低,死亡率和种蛋破损率双双降低。同时也响应了国家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现了种鹅养殖模式的绿色转型升级。

“种鹅的生活环境变好了,自然也更乐意产蛋了,填补了以往5—10月产蛋期的空白,种鹅一年有了两个产蛋季。”朱欢喜介绍,通过技术实施,单只种鹅年产蛋量由原来的40个增加至96个,养殖效率提高近1倍。

种蛋孵化是种鹅生产的最后一环,对种鹅繁殖的影响举足轻重。由于鹅蛋较大较重,常规90°角翻蛋孵化时常导致死胎,使种蛋孵化率一直较低,严重影响种鹅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鹅生产效率和养殖综合经济效益,团队研究发现,加大翻蛋角度至140-150°,孵化时能够很好地促进鹅胎膜的发育,促进营养吸收,促进胚胎生长发育,能够较好地提高孵化性能。其中,在孵化后期,胚胎存活率是在120°角翻蛋时最高。基于此,团队创新提出了变角度翻蛋孵化技术,帮鹅蛋“摆正胎位”,使鹅苗更易孵出壳。该技术将鹅种蛋孵化率提高到90%的行业标杆新水平。

目前,团队带来的一系列鹅种蛋高效孵化技术已在江苏等地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并全面应用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桂柳牧业集团,年孵化4500万只鹅苗,规模占全国白鹅市场总量10%-15%左右,占江苏全省鹅市场的80%以上。此外,该技术的应用将扬州鹅受精蛋孵化率提高至89%,健雏率提升至90%。(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