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城以办人民放心的医疗为目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探索推进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与2022年相比,2023年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了10.1%,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6%。国家卫健委先后三次在盐召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组织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地级市卫生健康领域领导、专家现场学习交流。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市级层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推进机制,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召集人。成立工作专班,及时协调会办,高位推进。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市对县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加强督查指导,推动全市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县级层面建立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办解决重大事项,组建医共体运营机构,具体承担医共体运行的监测评价、数据分析、资源调度和成员单位督查考核。

  创新数字赋能机制。坚持集中办公、集成管理,建成“数字健康驾驶舱”,建立区域检验、网络心电、影像云诊、智慧急救、远程会诊、集中审方、健康随访、医护调度、药物配供、消毒供应“十张网”,实现县、镇、村数据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保障同质高效运行。完善“十张网”管理制度、运营流程等标准,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推进同质化服务。

  创新健康管理机制。聚焦发病率、死亡率、外转率较高的病种,医共体牵头医院组建专病小组,依托健康随访中心,落实网格化管理,做好健康指导、跟踪随访、主动干预、早筛早治。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推进疾控、妇幼机构对医共体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行疾控监督专员制度,完善医共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把预防融入临床诊治全过程,实现从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医共体建设运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数字驾驶舱,对医共体发展开展整体监测,实行动态管理,提升运行质效;建立医共体内部考核机制,向群众健康、资源下沉、巡诊派驻、家医签约、成本控制等方面倾斜,实行月分析、季通报、年评价,将结果与财政补助、公卫服务经费补助、医保基金结余留用以及负责人的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实现群众、医生、医院、政府“四方满意”。(孟凡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