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结对”互助、资源共享,缓解大医院看诊压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实惠的医疗服务……近年来,淮安市清江浦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用好“市区同城”资源优势,着力写好“医联体”文章,持续推动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让群众就医更便利、医患联系更紧密、诊疗体验更舒心。

  合作更高效,两级医疗资源联动“优势互补”

  “您之前帮我做的大脑手术,效果非常好,头痛、眩晕等症状都没有了,很感谢您!”“恢复得很好,要坚持合理用药和康复训练。”在和平镇卫生院的病房里,淮安市二院脑外科主任刘文广正与齐湖村居民张兰花进行现场视频连线,了解她的术后恢复情况。卫生院负责人说,以前这样的重病患者只能申请转入上级医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后,市级优质医疗向基层下沉,居民看病更加方便、快捷。

  清江浦区以深化“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突破口,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制度框架,构建更加科学的分级诊疗格局,让市级医院用好有限的医疗资源专心医治重症患者、特殊病例,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在上级医院技术设备和医护力量的支持下,提升群众认可度、做好基础医疗服务,有效实现各司其责、优势互补。目前,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市二院、市中医院构建了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17个专科联盟,为群众生命安全筑牢更坚固的健康屏障。

  帮扶更精准,增强基层医疗机构“造血功能”

  “您最近的身体检查数据正常,建议减少二甲双胍用量,多注意饮食,适当运动。”前不久,清江浦区首家慢性病诊疗与筛防一体化管理中心在城南街道投入运行,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全流程、一站式、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结对帮扶的市二院、中医院专家定期坐诊指导,有效提高群众健康保障能力。

  “医联体”有力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钵池山、市中、黄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常驻基层、医护结对带教以及安排进修、培训等,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特色科室更突出、人才队伍更健全、硬件设施更先进,综合实力发生“蝶变”,在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诊疗上向市级医院水准看齐。同时结合“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面对面”诊疗服务,在赢得群众认可的同时,也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武墩卫生院在相关支持下建成全区第一家碎石中心、核磁共振中心、发热门诊、120急救分站,大幅提升了就诊率和诊治能力。

  服务更到位,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健康福利”

  家住黄码镇的徐奶奶以前不管大病小病都经常去大医院,可是离家最近的市二院也有近20公里的路程,去一趟费时又费力,如今身体有任何不适,她首选家附近的卫生中心,不仅有市二院、中医院选派的多学科专家长期坐诊、远程会诊,还可以经“绿色通道”实现双向转诊。“颈椎酸痛困扰我很久了,没想在这里才接受两个疗程,就明显好转了。”正在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脉冲电疗的杨先生说,社区医院医疗设备齐全,医生服务贴心,诊疗效果也很好。“家门口就有一家五级标准中医馆,很多都是省、市名老中医,专业素养很高,费用也很公道。”水渡口街道居民王女士说,自己还签约了家医服务,专业的医疗团队上门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些都是清江浦加快推进“医联体”惠及基层群众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直医院保持紧密协作,构建以家庭医生为基础、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倾力打造“十五分钟健康圈”,使区域内就诊率控制在85%之内,让老百姓实现“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镇(街)”,真正从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更好地解决“好看病、看好病”这一民生“关键小事”,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