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规模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就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6月21日,南通市海门区启动“未来匠星”培育计划。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追求实业救国理想的过程中,提出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职业教育主张。一座以“张謇”命名的青少年研学院在张謇家乡海门成立,由此叩开了“学张謇,就到张謇故里来”的研学之门。张謇青少年研学院按照“立足南通、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定位,坚持政治建院、管理强院、质量立院、合作兴院,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少年研学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謇职教思想研究中心和服务“政行企校”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的平台阵地。

  张謇青少年研究院突出青少年主体地位,坚持按需施教,积极推动研学活动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形成“崇謇启行·职通未来”职业院校学生和“崇謇启行·直通未来”中小学生两大研学活动体系。更好地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增强教育实践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研学方式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与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张謇纪念馆、江海博物馆等场馆和颐生文博园、中天钢铁集团等企业达成教学合作关系,形成了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体系。

  现场,海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党校校长杨江华致辞时表示,海门区“未来匠星”培育计划以实际行动传承张謇职教思想,弘扬劳模精神,激励更多职业院校毕业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强区之路。培育“未来匠星”“大国工匠”,不仅需要个体不断努力,更需要部门协同发力,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创造、崇尚劳模、关爱工匠的风尚。我们将从思想政治引领、技能培训、竞赛历练、激励创新创造等多维度,引领技术精专,赋能健康成长;我们还将打通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推动“重技重能”“技能成才”成为鲜明导向,构建有利于更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竞相发展的良好生态和生动局面。

  言传身教共成长,匠心传承育新人。海门区为新入职人员与其所在的企业搭建了青蓝结对之桥,充分发挥师傅的“传、帮、带”作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引导新员工在基层一线扎根蓄能、岗位成才。其中,由培育对象所在企业选择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劳模、工匠或技能人才,对培育对象实行“1+1”或“1+N”等多种形式“师带徒”培养,双方签订帮带协议、明确帮带内容、确定帮带责任。师父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压担培养,每年12月向企业和区总工会、人社局反馈帮带和培育对象成长进步情况,作为培育期考察依据。对评为区“优秀师徒对子”的,给予一定奖励。(文静 报道员: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