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名志愿者义卖筹款,三十七个家庭前往青海,“乡村校园改造计划”第八季落幕——

  爱与力的众筹:一场持续八年的公益教育课

  8月12日一大早,在上海工作的南京人张斌给记者发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小学的校园地面、操场、楼顶的照片,乐滋滋地宣布:“终于完工啦!”志愿者张斌是“乡村校园改造计划”第8季工程组组长,今年3月“走马上任”,他的组长职责也随着工程完工告一段落。

  田家寨小学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水滴公益”栏目实施“乡村校园改造计划”公益项目的第8站。这次宁(南京)对宁(西宁)的携手相助,资助总金额约33.4万元。2017年起,该公益项目每年改造一所西部乡村校园,每年暑假举办一场两地融合夏令营。2024年2月,“乡村校园改造计划”入选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评选的“2023中国新媒体公益十大优秀案例”。

  改造一所还在使用旱厕的学校

  通过网络公开报名、招募,由37个家庭组成的75人团队参加了本次“乡村校园改造计划”暑期公益活动。7月27日,当团队踏进田家寨小学时,眼前的景象让人满是惊讶。因为没有排污管网,该校还在使用旱厕,水厕只是摆设。孩子们在教学楼5楼上课,在3楼宿舍睡觉,想上厕所必须到楼下。而旱厕位于校园北围墙边,没有浴室、卫生间,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许多小学都是如此,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维护跟不上,导致不少设施都存在老旧、损坏现象。

  团队成员在接下来的6天中,亲身体验了这样的生活条件。校长魏成全一再强调,因为没有化粪池,请不要使用宿舍楼的厕所。小队员吴雨羲对于妈妈的一件趣事津津乐道:“旱厕味道难以忍受,我妈就想了个办法,上厕所时播放音乐,这样时间可以过得快一点。”

  今年3月,张斌一行4人先行前往田家寨小学考察。他们看到地面的面包砖破损严重,导致路面坑坑洼洼,操场的人工草皮还是旧的。魏校长说,目前已争取到经费更换草皮,但维修地面、改造排污管网等需要费用20多万元,学校无力承担。考察结束后,第8季筹委会成员一致决定,今年的活动就在田家寨小学落地实施。

  经过改造,待9月1日开学之时,迎接田家寨小学同学们的将是焕然一新的校园。排污管网铺好了,孩子们不用再跑旱厕;广场和操场边铺了新地砖,校园里可以尽情奔跑;宿舍楼安装太阳能洗浴设施,师生都能洗上热水澡;教学楼添置3台直饮净水机,课间能喝上干净的水;食堂里“罢工”的旧消毒柜也换成崭新的,餐具每天都能杀菌消毒。

  用有限的钱帮助乡村学校完成最需要的事。2017年,宁夏小坡小学;2018年,贵州瑶光小学;2019年,四川大凉山心星小学;2020年、2021年,甘肃长城中心校、长城小学、五墩小学;2022年,湖南省鹏程完小;2023年,云南塔城中心完小;2024年,青海田家寨小学……8年来,“乡村校园改造计划”切切实实改善了当地乡村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条件。

  在“给予”中“获得”的公益教育

  “乡村校园改造计划”并不是简单的“给予”,每年的两地融合夏令营,旨在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也有获得,这是一场坚持了8年的公益教育。

  校改团队刚到田家寨小学时,工程还在进行中。由于下雨耽误了工期,太阳能热水器还未安装到位。75人的洗澡问题怎么解决?老队员们对此已习以为常——8年前在宁夏小坡小学、7年前在贵州瑶光小学也遇到过同样的困难,“打盆热水擦一擦身就行了。”

  队员王桂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小儿子爱踢球,傍晚一场球,一身衣服上就汗水混着尘土。西宁的清晨,自来水冰冷刺骨,再加上人多、水龙头少,洗衣服要排队。作为一名中学体育老师,王桂花在课程组负责体育课和早操,这让她得以近距离观察两地孩子的表现。她发现,田家寨小学的孩子更为懂事和成熟。“他们愿意主动承担任务,有礼貌、和老师有密切互动。”她也观察到儿子每天都在改变和进步,“这也是我此行很大的收获。”

  对南京孩子们来说,更难忘的是与当地孩子之间的友谊。每年的活动都有一个保留项目——“破冰”。在游戏中让两地孩子相互熟悉,一对一结为小伙伴,之后一起上课、下课、玩耍,在朝夕相处中让友谊升温。最后一天,南京家庭到当地孩子家上门拜访,两地家庭建立联系。

  小队员张景涵十分喜欢自己在田家寨的小伙伴——和自己年龄相仿、皮肤黝黑、眼睛乌溜溜、特别爱笑的男生李宝鸿。他趴在妈妈的耳边说:“他比我所有朋友都好,很真诚也很善良。”妈妈让他对李宝鸿当面说一次,他害羞地不好意思开口。

  结交一个南京小伙伴,对田家寨小学的孩子来说也是珍贵的经历。六年级的蔡邦悦对三年级的南京小伙伴张景萌处处照顾,带她到自家农场喂兔子、抱小猪崽,看长着4只角的小羊,还给她摘下新鲜黄瓜,并细心地用衣服擦去黄瓜刺。校长魏成全说,“乡村校园改造计划”不仅为学校改造了硬件,还通过夏令营让同学们体验创意课程、与南京的小伙伴沟通交流,同学们感受很多、收获满满。

  在夏令营期间,有一位“南京老乡”来探望“乡村校园改造计划”团队。他是南京市栖霞区在西宁市湟中区的挂职干部——湟中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徐宁。他说,“乡村校园改造计划”帮助田家寨小学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希望小朋友们知道感恩,不断成长进步,以自己微薄力量去推进时代进步,回馈大家的关心关爱。”

  爱与力的八年众筹

  在田家寨小学食堂热烘烘的后厨,队员张亮对着大铁锅挥舞着大铲子,不一会儿T恤就被汗水打湿了。

  每天为100多人准备饭菜,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用大锅炒菜是结结实实的体力活,一位爸爸白天连烧两顿饭,到了晚上胳膊就抬不起来了。为了分摊工作量,爸爸们采取轮值方式,每个小组烧一天饭。

  除了做饭,每位参与夏令营的家长都必须承担一项工作。“众筹”是活动初创时定下的规则,即活动中所有工作由全体队员共同承担、所有费用采取AA制,这种模式从8年前一直沿用至今,把“做公益”中“做”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众筹”从筹款环节就开始了。有的队员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筹款,有的队员号召亲朋好友来助力。今年6月,由往届老队员发起的南京江宁陆郎幼儿园、南京江宁区滨江外国语学校幼儿园、连云港钟声教育义卖筹款共计约2.6万元。队员许宇萍是一位企业培训师,每年以“义卖公益课”形式筹款,今年为活动筹集50900元,创下历年来最高。“每年6月,筹款的事就被排上日程,这已成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许宇萍说。

  影响力更大的是栀子花义卖,由于参与者众多,成为校改每年的品牌保留节目。今年6月栀子花季,南京1010名中小学生走上街头义卖浦口区响堂村的栀子花,为项目筹集工程款。

  “付出不求回报、不为名利、不计较得失,大家只有一个目的,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改善西部校园的条件做一点事情,这是活动的最大魅力所在。”队员王华说。8年筹集善款总计约150万元,完成9个西部乡村校园的改造。江苏人对西部孩子们的“涓滴之爱”,正逐步汇聚成奔流不息的小河。

  点·评

  一场言传身教的爱心接力

  南京和西宁相距1900多公里,一场横跨数千里的爱心奉献,在“宁”与“宁”之间传递。从江苏出发,这场延续8年的公益事业,已为多个省份的多所乡村小学改造了校园环境,把爱散播到更多人身边。

  公益事业需要接力传递,公益教育也需要代际传承。一朵朵栀子花,成为联系东西部地区孩子们的纽带。本次校园改造所需爱心善款中的一部分,来自1000多名南京孩子义卖栀子花所得。家长们护航陪伴,孩子们深度参与,博爱与担当的种子,就这样在两代人之间传承。

  公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公益精神的养成,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由生命体验激发生命情感。对东西部地区的孩子而言,奉献爱心与接受爱心,都是一堂意义深远的公益教育课。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学校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一群人学着一群人干。

  安全有爱的童年,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向上向善的自由成长,是每个生命的本能力量。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接班人,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当更多家庭、更多孩子加入到这场“帮助别人、启发自己”的爱心接力中,他们共同托举的,是一轮灿烂美好的朝阳。(刘 霞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