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9月19日电(记者蒋芳)采访57位进藏援藏干部、采集3800分钟音视频、记录52万字文字资料……今年暑假,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师生组成的“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前往四川、重庆、陕西、贵州、浙江等地,对1951至1978年进藏援藏干部口述史进行访谈采集,保留下一批珍贵史料。

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合影。(受访者提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进藏援藏干部,带着党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造福各族群众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在解放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培育并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在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指导下,西藏自治区社科联“进藏援藏口述史及相关研究(1951-1978)”的支持下,“雪域寻音”实践团队正式启动“雪域寻音”口述史采集工作。

  7月下旬以来,在新中国史研究院院长张生教授、助理研究员何鑫老师和辅导员王恩惠老师的指导下,团队23名学生共进行了49场访谈,访谈对象共57位。受访者中年龄最大的为1929年出生,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十八军老战士王晓骥奶奶,年龄最小的也有66岁。其中,90岁以上老干部有7人,80岁以上的有36人,最早进军的十八军老战士5人。

战士胡金安(二排左二)年轻时在西藏工作照片(胡金安提供)

  他们有的翻越二郎山,渡过金沙江,徒步3000公里抵达西藏;有的乘坐老式“解放牌”卡车冒着风沙前往西南边疆;有的投身新政权建设和民主改革,为解放西藏同胞而奋斗;有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有的在基层的本职工作上默默奉献;有的作为科研人员和专家,以自己之所长建设边疆。

在藏工作五十年的刘玉典生活照(刘玉典提供)

  进藏路上的艰难险阻和仆仆风尘,刚刚抵达时条件的艰难和物资的匮乏,在藏工作中奋斗的苦与乐,目睹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情谊,对“老西藏精神”的切身感悟……老人们娓娓道来。团队的工作是对这一段历史口述回忆的抢救性采集,是对西藏当代历史资料的一次补充,也是对“老西藏精神”的一次生动弘扬。

  据悉,团队目前已对搜集的口述采访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接下来将继续推进采访整理工作,建设完善“进藏援藏口述历史资料库”并推出相关成果,为推动西藏当代史研究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尽一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