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通加快推动船舶海工绿色制造,订单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全市空气质量持续领跑全省,经济生态双轨并驱——

  向“绿”而行,铸海工“船说”

  动力能源更清洁,设备工艺更环保,产品排放更低碳。今年以来,南通加快推动船舶海工绿色制造,一艘艘绿色大船在通出海,全市空气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碳”索深海,绿色大船频频出海

  巨鲟出海,疏浚九州。

  国庆前夕,国内首艘15000立方米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轮,在振华启东海工码头鸣笛解缆,驶赴上海洋山港进行疏浚作业,其LNG船舶动力装置具有与柴油机基本同等的动力性指标,可减少90%氮氧化物及20%二氧化碳排放,填补了我国疏浚船舶在清洁能源使用和绿色低碳方面的空白。

  俯瞰江海岸线,一个个船舶海工产品正追新逐绿,逐流而上。

  9月11日,第二艘全球最大、最环保的9100车汽车滚装船交付命名仪式在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举行。命名的“礼诺北极光号”是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建造的第二艘双燃料和零碳就绪“极光级”汽车滚装船,可使用LNG和常规燃料,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环保的汽车运输船。

  8月30日,由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东方葡萄牙”轮,离开长江南通段水域前往相关海域试航,这也是中远川崎建造的同系列船型中的最后一艘。2023年2月以来,前后共6艘同系列船在南通出江试航,标志着我国“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的南通,集长江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拥有166公里江岸线、276公里海岸线,是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天然港湾。近年来,在发展清洁能源、助力“双碳”目标背景下,南通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推动船舶海工产业稳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7200立方米双燃料液化乙烯运输船“GASCHEM PHOENIX”号(S1065)在满足最新的排放要求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新一代绿色环保船型;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诚60”采用柴电电力推进和直流母排配电系统,取得CCS混合动力和绿色船舶入级附加标志;40000立方米中型液化气船是新一代MGC运输船,将配备轴发电机,有效减少运营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

  我市当前交付的新造船舶中,绿色船型占比约为13%,新接订单中这一占比达到29%左右。伴随着声声汽笛,越来越多绿色大船,将持续从江海之畔驶向深蓝。

  “腾笼换凤”,技术焕新打造绿色岸线

  穿行在江海岸线上,蓝天白云间,高耸的龙门吊不时映入眼帘,智能化生产车间明亮整洁,造型各异的大船正静待远航;五山滨江处,人们露营、骑行,追江赶海,享受天然“氧吧”……近年来,南通持续精准落实大气治理,特别是重金投入大幅削减船舶海工企业大气污染,让蓝天白云常驻、让市民畅快“深呼吸”。

  当越来越多船企通过“腾笼换凤”华丽转身,岸线“含绿量”悄然上升,经济、生态双轨并驱。

  8月20日,中集太平洋海工7600立方米LNG加注船首制船顺利交付。3年前,企业收购原启东丰顺船舶公司,先后投入上亿元对现有切割平台、船体车间、船台等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已形成3条造船生产线,具备年产10—12艘高端清洁能源船的能力。目前,企业在手订单150亿元,生产任务排至2028年。

  同月,启东中远海运海工5号涂装房治理设施改造项目投入使用。作为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和江苏省首批“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企业将绿色制造理念贯穿发展始终,2020年以来已完成三期涂装房治理设施节能及治理效率改造,实现治理设施能耗削减20%以上,VOCs减排近20吨,占企业排放总量的50%。在今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中,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企业典型案例。

  沿江而上,位于崇川区的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内,一艘16000标箱集装箱船已完成主体结构建造,正在码头进行船舱内部设施建设,现场一派火热的繁忙景象。“对于我们修造船行业来说,绿色低碳、优质高效尤为重要。”企业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至2023年间,公司投资9700万元对钢材预处理线、涂装车间、舾装品涂装车间、管子车间共计13套VOCs治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每年实现VOCs减排300余吨。

  一个个高端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场景,见证着南通船舶海工产业提质升级的“新航迹”。

  今年1—8月,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完工量338.6万载重吨,新接订单817.6万载重吨,手持订单2136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15.8%、54.7%、50%。在全球航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船舶修造业订单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全市空气质量依旧持续领跑全省,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均列全省第一。

  江涵秀色,青山如黛。随着绿色生产、生态修复,江豚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东方白鹳、豹猫等珍稀动物从“稀客”变为“常客”,南通率先在全省启动市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工作,全市本底物种记录达3789种,占全省物种记录总数的54.9%。

  政府作为,大力度引领产业追绿

  江海交汇,产业潮响。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科学布局下,南通逐步走出了一条由一般船舶修造到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共同发展之路,产业规模、安全生产和绿色环保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南通已牵头泰州、扬州,成功打造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招商重工等规上企业37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海洋蓝”成为南通经济的重要底色。

  引领产业追绿,全市上下齐心、持续发力。今年9月出台的“向海十二条”,提出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减污降碳协同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有序推进涉海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倍增等政策实施细则》明确市区绿色制造体系补助标准,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省级绿色工厂,给予国家级20万元、省级5万元奖励;市生态环境部门实施正面清单差别化管理,更新沿江海工船舶工业园正面清单企业,实施非现场执法,日常不扰;市工信局建立省级绿色工厂培育库、市区绿色技改项目清单库,落实绿色制造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加快应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和工艺……目前,全市有5家船舶海工企业成为“绿色工厂”,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

  “下一个万亿”看海上,更多希望从这片“深蓝”蔓延开来。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定》明确,“支持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南通正瞄准“世界一流船舶产业基地”目标,全力打造“232”产业生态体系,奋力向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迈进,聚力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描绘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新画卷。(刘璐 彭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