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年好时节。走进江南小镇洛阳镇,既有风吹稻浪、小桥流水的景致之美,又有书声琅琅、文明和谐的乡风之美,更有活力迸发、推陈出新的发展之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民生实事、社会基层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乡村振兴,充分激活乡村资源,让“千万工程”经验在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得到生动实践。
壮大集体经济,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产业振兴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洛阳镇充分挖掘各村优势资源,打造资本运营型、资产盘活型、土地合作股份型等多元化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在洛阳镇汤墅村,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坚持产业引领,把握改革机遇,把土地资源变资金,注资参股以洛凯股份为代表的4家驻村企业和一家农业企业。村民每年享受股份企业盈利分红200万多元,截至目前村民享受企业盈利分红已超过3000万元,真正实现了“一地两股双赢”。
除了发挥各村特色优势,洛阳镇积极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模式,让产业类型相似、资源禀赋互补的村联合开展资源互补,以强村辐射带动周边薄弱村共同发展。在“强村公司”的助力下,洛阳镇通过引导各村进行土地整理、化零为整,集中流转成方连片的大块田,用于优质水稻种植,一举实现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生产,推动边角地变身“小粮仓”,共铺乡村振兴新“稻”路。
提升幸福指数,谱好乡村振兴“进行曲”
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在农村,主角是人民。洛阳镇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上,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让更多的民生实事惠民、安民,谱写好乡村振兴中“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进行曲”。从洛阳高中校舍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到骨干医师下沉村卫生站;从农房更新三种模式协同推进到“快闪办”便民服务零距离;从生态河道绿意盎然到人居环境蝶变升级……洛阳镇全链条发力抓好抓实“民呼我应”工作,用“惠民温度”换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文化是盘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洛阳镇不仅关注群众的物质需求,也不忘百姓的精神需要。随着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修缮工作步入尾声,这一宝贵红色教育资源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新的光芒。不仅如此,洛阳镇充分用好王诤故居、胡发坚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打造“桂花树下小课堂”宣讲工程,以“理论+文艺”的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故事和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
创新基层治理,唱好乡村振兴“协奏曲”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一直以来,洛阳镇围绕基层治理难点问题,聚焦群众呼声,对接群众需求,以“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变化”,唱好乡村振兴“协奏曲”。作为社会运转的微小细胞和基层单元,洛阳镇各村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握指成拳”,马鞍村老沈工作室、岑村村民生茶社等基层矛调中心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巧妙化解各类“剑拔弩张”的矛盾,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氛围。
实现乡村治理,依靠群众的力量才是关键。洛阳镇创新推出“文明分”引领“文明风”文明积分制度,对群众环境卫生、遵纪守法、村风民风、志愿服务等文明行为进行积分评定,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方式,激励群众自觉规范行为、参与文明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乡风文明指数。(王玉冰 史莲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