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玄武湖畔,首届“非遗生活荟”惊艳出圈 ——
非遗荟萃,生活更美
国潮风起,非遗焕新。10月20日,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樱洲,秋日的暖阳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非遗生活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非遗生活荟”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从10月17日开幕以来,为期四天的“非遗生活荟”集结了数百名非遗传承人、数十项非遗技艺的展览与演出活动,不仅为市民观众带来了传统文化的丰富体验,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公众得以近距离与非遗“对话”,在非遗里触摸历史、感受生活、品味文化。
非遗,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瑰宝,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而生活,则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广阔舞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首届“非遗生活荟”的火热,见证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所绽放的璀璨光彩。
“沉浸式游园”,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
“请随我们一同向前,共赏非遗之美。”活动现场,7位古风装扮的“竹林七贤”,仿佛穿越时空而来,他们手持团扇等精美道具,一路带领观众徜徉在活动现场,引得观众纷纷拍照打卡。
“沉浸式游园”正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玄武湖樱洲广阔的户外草坪上,非遗展陈区、非遗市集、非遗体验工坊、非遗秀场等区域与户外自然融为一体,真正走到市民观众身边。周末,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的观众前来探索与体验非遗之美。
正如“非遗生活荟”一名,活动将非遗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好玩、好逛、好看、好吃的户外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体验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南京绒花、徐州香包、苏州刺绣、扬州文人香、常州牙刻、镇江太平泥叫叫,还有糖画、剪纸、扎染……活动现场,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找到与自己心灵相契的那一抹色彩。
非遗展陈区作为活动的核心,分为大师展、青年展和四大主题展,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大师展通过传统的“榫卯”结构,构建了一个展示江苏非遗精髓的艺术空间;青年展则是一场古老非遗与年轻传承人的相拥,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大主题展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非遗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现场,一座由木头搭建起的榫卯结构展陈空间——大师“荟”客厅十分吸睛,其中展示了南京云锦、苏州刺绣等江苏非遗精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精细木作技艺”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雷勇说,“我们特地搭建了这一空间,将千年的榫卯工艺在现场表现出来,希望能通过创新呈现,找到跟年轻人对话的方式。”
“看到这个非遗展,真是太有意思了”“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买了好多东西,都挑花眼了”,参观者们满载而归。在各社交平台上,“非遗生活荟”也被广大网友纷纷点赞。
互动体验,我们和非遗“双向奔赴”
当千百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遇见缤纷多彩的现代生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现场,一场场展示+体验,让市民游客的体验感“拉满”。
从扬剧、锡剧等江苏特色传统戏剧,到古彩戏法、木偶剧、小丑剧等引人入胜的精彩表演……一项项融合非遗的传统表演,经过传承人的创新发展,被依次搬上了“非遗生活荟”的舞台,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连连鼓掌,还有不少观众跃跃欲试,与表演者们互动。
“通草花是什么?”面对观众好奇的询问,27岁的扬州市通草花制作非遗传承人王蕴玉拿出了一根通草“现身说法”,“我们先把通脱木的根茎取出,再用专门的刀削成薄纸状,再用剪刀和手捏成花朵。”
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活动还设置了非遗礼包、盲盒、游戏、集章打卡等多种互动内容,让观众在趣味中了解非遗。
特别是活动设置的“非遗体验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让观众在动手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非遗、传播非遗。苏绣、盘扣、木工、脸谱……一场场互动活动,传承人带着观众亲手做出一件件成品,让许多人和非遗亲密接触。
“这是我们经典的孙悟空脸谱形象,大家可以根据示例,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的孙悟空……”在非遗体验区,25岁的颜欣怡正与一群外国留学生互动。作为颜氏脸谱的第四代传人,她致力于将传统脸谱艺术融入现代生活。颜欣怡不仅继承了祖辈的技艺,还大胆尝试将脸谱艺术与现代产品结合,让脸谱出现在扇子、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上,成为现代生活中的装饰品。
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毛里求斯留学生韦飒和同学们一起体验了脸谱制作,“我几乎逛遍了每一个展位,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也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来了解不一样的非遗。”
“非遗生活荟”现场,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不仅是观众,更是非遗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
江苏大学研三学生钱佳颖和同学专程从镇江赶来参加活动。她们在逛展的同时,还报名参加了扬州通草花小夜灯和南京盘扣胸针两项体验工坊。“我们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就有关于非遗的课程,我们接触过掐丝珐琅、香包等技艺,对非遗技艺比较感兴趣,这次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活动。”
“非遗+”焕新,激发传承新活力
本届“非遗生活荟”不仅是一场展示传统文化的活动,更是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如何通过现代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不仅在技艺上守正创新,还通过跨界合作、数字化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
现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太平泥叫叫的展位围满了观众。95后传承人唐颍带来了耳钉、项链、冰箱贴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泥叫叫”文创。唐颍与洽洽瓜子、阿里巴巴等品牌联名合作,将“泥叫叫”带入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色彩和技艺的不断改良,这块充满童年记忆的泥巴,成为了可以装点现代生活的时尚单品。
孙歌尧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的青年传承人。大学毕业后,她创立了“歌尧”品牌,结合现代时尚元素,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香包产品。她以展台上一件“荷花香包”为例介绍说,这就是《王者荣耀》游戏中的一款角色皮肤身上所佩戴的“同款”,这也成为推动非遗年轻化的一次新尝试。最近一款巧克力品牌邀约一批非遗项目合作推出了联名产品,其中就包括徐州香包。她说,这也是让更多非遗走进年轻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这一边是我们的传统题材作品,是收藏级的;这一边是我们面向广大用户开发的文创产品,有手串、项链、手机挂绳,大家都能消费得起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州光福核雕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小娟表示,要让非遗为更多人所接受,他们要做出更多大家喜欢的年轻态产品。
一双虎头鞋,经过纳底、绣鞋面、缝制等工序,再加以亮片、珠链的点缀,摇身变成了新中式服装的最佳搭档。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虎鞋传承人吴丽花表示:“如今的老虎鞋早已不是孩童的专属,经过我们的设计,它已成为时尚女性可以穿着的单品。”
融合绒绣技艺制作的蓝牙音响茶几、竹编技艺制作的包包……在《花样时光》设计里的非遗主题展中,非遗与现代审美及器物“无缝对接”,绘就了晨、午、夜一天的时尚生活。“我们通过在服装、生活用品、摆件器物等方面融入非遗设计,为非遗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推动了许多商业品牌与非遗手艺人跨界合作,推出既有文化价值,也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负责《花样时光》展区的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李依蔓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非遗+”不断涌现,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走进百姓的日常。正如本次“非遗生活荟”所展现的那样,非遗不再是遥远的传统,而是能够触手可及的当下。它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文化传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鲜活载体。(顾星欣 姚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