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从连云港市水利部门获悉,自2022年入选江苏省首批水资源刚性约束“四水四定”试点地区以来,赣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由水利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高质高效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落地,赣榆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范河先行区域农田回归水治理试点项目、“智慧水务”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初显。
近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区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总体目标,推动全区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协调发展。截至目前,指标体系中总量控制指标、水域面积保护率等10项指标已提前达标,灌溉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等上限指标均符合预期,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试点成效在赣榆区已“开花结果”。
当日上午,走进赣榆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湿地,只见一丛丛水生植物随风摇曳,一群群不知名的水鸟,在清澈见底的浅水中嬉戏,深入其中,仿佛置身湿地公园。据了解,湿地总投资近4000万元,占地约77亩,位于朱稽河宋庄段。赣榆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水量为3万立方米/天,其中30%进行中水回用,70%经过压力管道输送至人工湿地,通过生物净化、自然降解等深度处理后,出水能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每年可增加近800万立方米优质水资源,同时减少200吨氮磷等污染物入河,推动再生水转变为优质水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和水生态环境保障能力。
在赣榆,“四水四定”的金手指不仅使城市污水变废为宝,还能让农田“肥水”循环浇灌“自己田”。深秋时节,来到范河先行区域农田回归水治理试点项目现场,丰收的金稻香飘十里,新植的麦苗如绿蓑青笠。据了解,该项目分别在赣榆区沿线宋庄镇、墩尚镇、青口镇、沙河镇、城头镇等5个镇的范河汇水区域内实施,通过在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建设闸控,将农田回归水储存于支流渠系中,利用泵站从支流取水灌溉农田,使回归水重新返回灌溉系统。既能避免农田灌溉后的高氮磷水进入外部水系,影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又能让退水经过生态净化后再次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大约600万立方米农灌用水;减少约500吨氮磷等污染物入河。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将显著减少全区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等水效指标也将明显改善,释放出的用水总量及效率指标,为赣榆区土地开发利用、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饮用水安全、供水故障处理、节约用水及绿色循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痛点”。为此,连云港市城发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打造连云港首家“智慧水务”平台,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供水管理更智慧、更集约,水务运营更高效、更科学,社会服务更优质、更便利,保障老百姓用水水质优、水量足、服务好。
连云港市青源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波介绍,赣榆智慧水务系统于2023年9月份投用,集成了23个子系统,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实现对制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管理,为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重要支撑。
对于水务管理来说,点击电脑键盘,就能实时掌握全区供排水管网各个节点回传的大数据,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自来水在生产、配送、运营以及水压、水质方面的各种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科学性的动态管理,指导给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水务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水表每个月的数据会自动上传到数据库,省去了每月上门抄表的麻烦。对于市民来说,可通过手机APP缴纳水费,并随时查看自家的用水信息,遇到用水问题时能够在线填写报事报修,线上直接上传定位、详细地址及图片,为快速解决故障节省时间。“哪里漏水了,哪里有污染,哪里设备出问题了,现在这个平台上第一时间都能检测到,还有‘智能虚拟人’代替我们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检,真的是太高效智能了。”连云港市青源水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道。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王从生表示,下一步,赣榆区将继续按照省市水利及相关部门要求,在2025年“四水四定”试点收官之年,认真总结经验并有效推广,为全市乃至全省贡献赣榆力量。(张义祝 黄涛 鲁锋 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