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干部人才交出“文化润疆”新答卷 ——

  唱响“同一首歌”,共铸“同一个梦”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盛世华疆·八卦城之夜”璀璨绚烂。跳完迎宾舞,少数民族同胞热情地邀请援疆干部和媒体记者一同起舞。欢快的舞步,最终汇成了一个完满的圆。这一刻,我们手拉手、心相连。

  “文化润疆”,是此次江苏媒体团伊犁之行中令人难忘的一抹风景。一个“润”字,尽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伊犁,文化架起“连心桥”,展开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彩画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大批公共文化场馆拔地而起

  昭苏天马博物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汉家公主纪念馆、“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在江苏援疆资金的支持下,一大批公共文化场馆在伊犁各地拔地而起,传承历史文脉、讲述中国故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原来,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和亲公主竟是江苏人。坐落于伊宁市江苏路25号的汉家公主纪念馆,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和细君、解忧两位汉家公主的故事,打开了一部立体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张骞是‘凿通’陆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他逝世后,两位公主联合乌孙抗击匈奴,交好西域诸国,实现了汉朝统一西域的远大抱负。她们还带来了农耕、冶铁、建筑、医学、典章、礼仪、歌舞等先进的技术文化,深得乌孙百姓爱戴。”汉家公主纪念馆馆长王玉仙说。

  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情感融通的纽带。“我们是受察布查尔县邀请,来伊犁考察文化产业的,伊犁太美了,值得台商投资!”伊宁市“石榴花”展览馆门前,台湾新北市文化创意交流协会会长翁三隆说。“你好,江苏!”听说记者来自江苏,一群前来逛展的维吾尔族妇女热情地冲着镜头问好。

  “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明清文物里的泰州城”特展援引马可·波罗的评价,拉近了伊犁百姓对“祥泰之城”的亲近感。在特克斯县·六合奇石馆,内地游客与当地收藏者因石结缘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这些石头不要钱,送给你们吧!有了江苏援建的奇石馆,特克斯县的奇石文化才得以发扬,我们这群收藏者才有了‘家’。”有记者想购买一块中意的石头,当地观赏协会的朋友坚决不肯收钱。同行的记者建议,那就干脆“以石会友”,“回到南京,给他们寄雨花石吧!”

  除了逛博物馆,“泡图书馆”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伊犁百姓的选择。由江苏援伊·徐州工作组投入500万元援疆资金升级改造的奎屯市图书馆,去年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今年截至目前,入馆人次已超18万。“网红”图书馆里,“丝路汉风”国学书院、亲子阅读空间和学术报告厅应有尽有,馆藏图书达13.7万册,读者还可在家“坐享”图书馆百万余种数字资源。“一座图书馆、温暖一座城”的服务理念,在西部小城奎屯变成美好的现实。

  文化“走亲”越走越亲

  相隔万里“同是江南”

  “草原上洁白的毡房,诗行里的乌衣老巷,六星街少年的歌唱,城墙下的梧桐叶黄……”10月15日,由南京援疆资金支持的歌舞剧《同是江南》在伊犁大剧院上演。宁伊两地的大美风光在舞台上变幻,两地青年演员亲密合作,“同是江南”,道出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从“烟雨江南”到“塞上江南”,文化之风劲拂,万物昭苏。引进中国珠算非遗展、徐州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举行京剧、昆曲、扬剧等展览展演,邀请国内优秀顶尖团队创作歌舞剧《林则徐》、淮剧《小白杨》,提升歌舞剧《解忧公主》《蝶恋天山》,组织“文艺轻骑兵”进景区、进剧院、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创作精品佳作,推进文化文艺惠民,中华民族的“同一首歌”愈加嘹亮,“同一个梦”愈加绚丽。

  文化“走亲”,越走越亲。“我们和无锡市歌舞剧院合作《解忧公主》,和江苏大剧院合作《天山问渠》。从史实挖掘到前期策划、史料论证,再到团队组建、合作分工、演员选拔、日程编排,江苏文艺院团都有一套高效集约的运作模式,帮助我们锻炼队伍、提升水平。”伊犁州歌舞剧院纪委副书记代建军说,“《解忧公主》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刘解忧从懵懂无知到肩扛家国大义、积极融入乌孙社会的成长历程,在各地演出时经常一票难求。”

  10月7日,大型歌舞剧《天山问渠》在伊犁大剧院成功试演。在伊犁当地干部李涛看来,由民族英雄林则徐捐资督修的林公渠,在伊犁老百姓中影响很大,是传唱久远的精神丰碑,“《天山问渠》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公精神再一次震撼天山南北”。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上马“硬件”容易,提升“软件”则难——这是江苏援疆干部的共识。今年4月,南通工作组创新推出“理论走亲”,依托南通市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资源,筹建南通·伊宁县理论宣讲中心,通过共搭宣讲平台、共育宣讲新苗、共促技能提升、共树特色品牌、共探宣讲方法,推进伊宁县理论宣讲队伍建设,让党的创新理论翩跹“飞”入百姓家,让“富脑袋”有了强大思想武器。

  民族“三交”不断深入

  浓浓“苏韵伊情”回响天山之畔

  在特克斯县,“中国好人”沈建佳的故事街知巷闻。

  从1986年收留第一个娃娃起,38年间,沈建佳成为176名困境儿童的“沈阿爹”“沈阿塔”(哈萨克语“爷爷”意)。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在边远牧区,为了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沈建佳把每月大部分工资贴上。会说5种民族语言的他,熨平了孩子心中的孤独忧伤,他把这群少数民族娃娃们,像石榴籽一般紧紧凝聚在一起。

  江苏援伊队伍来了。今年元旦,11名来自沈建佳“飞虎足球队”的足球小将赴南京展开青少年互访。今年8月,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等民族组成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小小讲解员交流队伍来到南京。孩子们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逛吃“大蓝鲸”,高兴极了!

  中华一家,情深意长,如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2024年,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和各县市工作组计划实施民族“三交”项目28个、安排援疆资金1.1亿元;今年以来,已协调组织开展各类交往交流交融活动800多次,参与人数超过16万。

  “面对面”,是为了“心相连”。做好援疆工作,也要讲好援疆故事。新时代援疆工作的宏大叙事,正具象为微观个体的命运转变、血肉丰盈的形象塑造,成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干部人才队伍中,有的曾经援藏,有的是第二次援疆。来自江苏建筑职业学院的教师陶祥令,父亲陶吉存曾参与新疆独库公路建设。陶祥令告诉记者,修建独库公路时,父亲的同班战友唐定元因施工落石导致推土机滑移牺牲了。“今秋,老父亲与我再走独库公路,特意祭拜了长眠于乔尔玛烈士陵园的好兄弟。我援疆前夕征求父亲意见,他勉励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替他看看今天新疆的发展变化。”

  如今边疆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但仍要克服气候寒冷、远离家乡等困难。这批以80后为主,学霸多、博士多的江苏援伊队伍,跑招商、跑调研,奔波于各个项目。无援疆,不青春!“想躺平,就没必要来新疆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难忘课堂上的一次随机调研——六成娃娃没出过县城,走出过新疆的寥寥无几……时间太短,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

  “曾经,伊犁是他乡;如今,伊犁是家乡;未来,伊犁是故乡。”端起一杯当地土酒,援伊干部李向阳深情地说。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浓浓的“苏韵伊情”飘荡伊犁河谷,回响天山之畔。

  【“数”读援疆】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持续加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力度,2023年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共实施民族“三交”项目29个、援疆资金0.79亿元,安排苏伊互访1550场次、近12万人参加。2024年计划实施民族“三交”项目28个、安排援疆资金1.1亿元。今年以来,协调组织开展各类交往交流交融活动800多次,参与人数超过16万。通过大力推动引客入伊、发展冬季旅游,2023年,伊犁州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7368.03万人次,同比增长101.82%;实现旅游收入508.31亿元,同比增长162.12%。2024年1-7月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97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9.55%;实现旅游收入397.1亿元,同比增长54.67%。

  在文化润疆方面,江苏援伊干部人才队伍久久为功,持续加大苏伊合作力度。2023年共实施文化润疆项目18个、安排援疆资金1.11亿元。2024年计划实施文化润疆项目23个,安排援疆资金1.38亿元。(冯圆芳 程晓琳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