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手绘规划图(新华社发)

2012年拍摄的苏州工业园区照片(新华社发)

2024年8月拍摄的苏州工业园区 李博摄

  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两张被津津乐道的图片:一张是30年前的手绘规划,另一张是30年后的现场实景,惊人相似的两张图片见证时间的力量,令人感叹梦想照进现实。

车辆从苏州工业园区雕塑《升华》下通行 季春鹏摄

  一张蓝图绘到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八连冠”,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无“墙”有“强”;倾30年之力雕琢一座理想之城,这里更是中新两国“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

俯瞰苏州工业园区(2023年7月3日摄) 李博摄

  传统文化中,“而立之年”既指事业初成,也寓意人格独立、学识自立。从“阡陌水乡”蝶变“创新之城”,非凡园区何以“立”?

这是8月30日拍摄的苏州工业园区“东方之门” 李博摄

  从“窗”到“门”,三十而“丽”。

  金鸡湖畔,苏州地标“东方之门”如同一扇时光之门。西边的千年姑苏城“人家尽枕河”岁月静好;东边的苏州工业园区“最美天际线”高楼迭起。

  古城与新区交界处,矗立着名为《窗口》的雕塑,造型是被风掀开的窗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这里成为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启发中国的“种子”——中国和新加坡政府1994年正式签署协议,要把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为“深层次合作试验场”。

  曾经郊外的水田鱼塘,如今平均每天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10亿元,更是交出3个“超万亿”的靓丽成绩单,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金鸡湖畔,人们在欣赏晚霞并留影(2021年7月29日摄) 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亦“园”亦“城”,三十而“立”。

  虽名为“工业园区”,但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将“工业园”作为自身定位,而是秉承“产城融合”的理念,以人为尺度建设“智慧生态、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环金鸡湖风景最好的C位,留给商业、文化、艺术,更远处渐次铺开的才是厂区和办公区。打造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以“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园区首先关注的是百姓日常的一蔬一饭、柴米油盐,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公共服务实现由“普惠均衡”向“优质精准”的转变。

  无远弗届,三十而“厉”。

  30年前,以人为师学习借鉴国外发展经济和管理城市经验。30年来,园区再接再厉,学以致用。2024年9月底,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纪念雕塑《飞翔》揭幕,以苏州传统建筑的房瓦为创作元素,通过错落排列与夸张化的艺术处理,构成翅膀的形态,寓意比翼双飞、展翅翱翔。

苏州园区港一角(2024年1月14日摄) 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看不见的“翅膀”飞往更广阔的天地。2006年,园区携手省内最年轻地级市宿迁达成合作开发苏宿工业园区的协议,起笔一张“苏北好江南”的新蓝图。从美国、新加坡到阿联酋,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成就了千万个创业者的梦想,也让远隔山海的人们结成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老街(2023年4月19日摄)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30年前的开放窗口,让世界走进苏州,如今园区主动出海,以制度、规则和标准的开放与世界深度接轨。苏州园林追求“小园极则”,与园区打破物理空间的藩篱、追求“无限园区”,恰有共通之处。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现代经济的版图;以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东西方的交融——30年来,充分利用创新优势和国际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既是园区的来路,也是它的未来。

  徜徉苏州园林,可感“移步换景”之妙,走过一扇门宇,能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美景。不妨随着方寸之间的镜头,看见园区的历史变迁,也看懂园区与世界的交融。(杨丁淼 陈圣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