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科技大学举办“百企走进苏科大”产学研对接会,邀请130余家企业负责人围绕苏州“1030”产业体系和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保护三大传统产业开展深度对接洽谈。会上,五家校企研究院揭牌,五家企业被授予“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十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这是苏州科技大学深入实践“四有科研”理念取得的重要成果。

  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朋明表示,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紧扣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大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开放融合”战略,坚持做“有组织的科研、有水平的科研、有效果的科研、有反哺的科研”,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赋能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

  坚持做“有组织的科研”

  学校融合城建环保传统优势和前沿技术集群优势,通过“产业谋事、聚人成事、智库造势”,自2024年起打造“多院一产业”的跨学科服务架构——企业服务团。服务团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苏州“1030”产业体系和美丽中国建设,通过多学科组团走访对接,挖掘企业需求,以技术咨询、项目合作、技术培训、研发支持、创新平台搭建等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年多来,服务团已与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张家港市和无锡新吴区等130余家相关企业实现精准对接,推进共建创新联合体12家,校企研究院8家,获批苏州市概念验证中心1家,签订合同35项,合同金额0.61亿元。新年伊始,苏州科技大学校领导带领企业服务团成员单位前往昆山开发区开展政产学研对接,校地双方围绕谋划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合作模式开展了深入交流,助力企业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做“有水平的科研”

  苏州科技大学以高水平科研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将学科优势对接苏州产业地图,制定服务路线图。通过与企业共建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等形式,解决绿氢、芯片、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聚焦乡村振兴、名城保护、韧性城市等重点领域,着力推动城建环保学科与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该校与苏州园林集团等相关企业、香山帮营造协会等联合打造苏州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为苏州传统营造技艺再生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苏州市排水有限公司等共建“绿色低碳水处理与资源化环保小院”,探寻环保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创建战略新兴产业生产废水低碳处理及资源化工艺和膜处理技术,实现了装备产业化,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太湖光子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围绕光子产业和光子龙头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开展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研究,为苏州打造“世界级太湖光子中心”贡献力量。

  坚持做“有效果的科研”

  苏州科技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决策咨询工作。乡村振兴研究院参与编制了全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现已更新至4.0版本,为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苏州方案。唐叔贤院士团队攻克全离网绿氢制储运一体化难题,助力国内首个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成功点火,引领全国“绿氢+工业”产业发展。智能芯片领域科研团队与华为联合攻关超低能耗MESO逻辑计算芯片,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数智医学研究院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联合承担“医工交叉”揭榜挂帅项目顺利结题,展示出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微纳医疗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科研团队已累计获得亿元以上产业化支持,所孵化企业成为行业翘楚。吕喆院士团队发明机器人3D视觉柔性在线智能高精度测量装备,应用于多家全球头部汽车零部件产线,实现了汽车产线全自动测量。

  该校充分发挥城市发展智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等平台作用,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智库,瞄准苏州产业科技创新关键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以“研值”增“言值”创“价值”,为苏州新质生产力发展谋良策、出实招。

  坚持做“有反哺的科研”

  苏州科技大学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断筑牢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人才根基。新增机器人工程、区块链工程、智能建造等15个新专业,并通过建设生态智慧与实践、智汇未来AI+等微专业及辅修专业,致力于打造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该校聚焦产业需要,设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培育“大师+团队”“基础+应用”等产业科技人才队伍。秉持“身份在苏科大,创新创业在苏州”理念,通过双引双聘、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方式,持续推进与苏州实验室、区县、龙头企业等合作。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以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苏科大技术转移中心等为抓手,建设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近日,该校有68名教师入选2024年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选派名单,助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平表示,学校将不断实现优势学科集群与区域创新产业集群相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与地方人才战略举措相融合、科技创新研发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品牌塑造相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和人才支撑。(苏雁 徐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