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东河口镇小澪村140亩慈姑基地一季纯利润可达30万元——

  特色种植开辟新路富农家

  与寒冷的天气相比,6日的如东河口镇小澪村百亩慈姑田里“热气腾腾”。早上8点,10多名村民穿着皮裤,扯着面盆,冒着寒风,熟练地穿梭在泥泞的水田里,马不停蹄地“冲”着慈姑。

  “一天能挣百十来块!”村民顾理梅笑着说,几人合作,一天下来,采收6000斤不在话下。据了解,这片140亩的慈姑田将持续收获到元宵节前后,预计总产量30万斤,主要销往南通周边市场,一季纯利润可达30万元。

  慈姑好吃,采收难

  慈姑是一种生长在水田中的植物,口感粉糯、营养丰富,既可食用,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与茭白、荸荠等一起被称为“江南水八仙”,是冬季烹饪佳肴的常备食材。4年前,双甸镇村民李峻与合伙人刘小勇看中慈姑种植周期短、亩产高、效益好,便一起在小澪村流转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

  “慈姑在夏天移栽,等到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候,生长在地面上的叶片、茎秆全部枯死,就意味着慈姑可以采收了。”基地负责人李峻说,进入腊月,慈姑价格是全年中最高的,这时候采摘能卖出好价钱。

  慈姑市场需求旺、价格高,可采慈姑却是个辛苦活儿。村民们每天要在水田里泡上10个小时,十分耗费体力。走在田埂边,只见没过膝盖的慈姑水田间,顾理梅和另外四位村民各自分工,两人推着一辆漂浮在水上的“板车”缓慢向前移动,其余人围在“板车”四周,不时弯腰“揪”起浮出水面的慈姑。

  “这是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采收工具,板子下面,水柱垂直下冲,巨大的冲力能将慈姑从淤泥里‘洗’出来,之后再由工人们负责捡拾、清洗、搬运。”李峻介绍,过去,基地采用的是冲莲藕的水枪,工人手冲,一天最多能收六到七分地,现在改用新工具后,一天能收近两亩地,效率明显提升。

  优种优管,不愁销

  为了保证新鲜度和卖相,慈姑采收上岸后,李峻和刘小勇会立即进行筛选,部分等客户上门收购,部分送往周边市场,再有小部分存入冷库,等到价格更高时错峰上市。“客户上门拉货是大头,如皋一位老顾客每年的采购量就占到我们总产量的一半,根本不愁销。”李峻笑着说,自家慈姑好销的“秘诀”在于品种好、管理好、水土好。

  “创业”之初,李峻和刘小勇专门前往云南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后,选择了白玉慈姑品种开始试种,其间,两个“门外汉”一边通过线上“云课堂”向云南老师傅取经,一边自己尝试摸索施肥、除虫等培管技巧,跌跌撞撞“拿下”第一年,当年产出的慈姑不仅口感粉糯、鲜甜,而且个头大、体型也好看,一上市便广受好评。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之后,我们陆续改进种植方法和工具,目前,每年的净利润基本稳定在30万元左右。”李峻说,优种优管之外,小澪村良好的水质、土质同样功不可没。如今,他们的种植面积已由原先的110亩扩充到140亩,除此之外,还接茬轮作100多亩茭白、西蓝花等经济作物,实现“四季无闲田、四季有收入”。

  带动致富,“钱”景好

  村里有大户来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最先受益的往往是周边老百姓。“来这里打工,老板按日结算工钱,大家干得有奔头。”河口镇小澪村党总支书记戴浩说,基地一年四季忙不停,慈姑、西蓝花、茭白接茬轮作,老百姓可以全年打工。

  李峻告诉记者,规模化种植本来就需要用工,让本村的富余劳动力参与进来,既解决了旺季用工难题,又帮助了周边老百姓增收,可谓一举两得。特色种植,让包括顾理梅在内的小澪村村民鼓起了“钱袋子”,也让传统种植大户看到了新“钱”景。“景安村的徐向云原先以种粮为主,去年了解到我们种植慈姑效益不错,就来学习试种,这两天,她家的慈姑也开始采收了,产量情况还不错。”

  一个人富不是富,一群人富才是真的富。“村里通过引进慈姑种植项目,每年可以按规征收土地管理费,大户越多,村集体经济越强。”戴浩介绍,特色产业的兴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未来,村里将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做优做强绿色蔬菜产业。(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