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12日电(记者潘晔)11日,第六届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江产发院”)智库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精神。会议由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静教授、陈柳研究员主持。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斌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南京大学坚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构建了具有南大特色的智库雁阵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智库建设的校内政策。长江产发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一系列富有独特创见、深刻洞见和战略远见的研究性成果,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期望各界专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理论和对策贡献。
南京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长江产发院执行院长杨忠教授从治理体系优化、研究力量整合、供需机制对接等方面汇报了该院一年来围绕“建成有力有效服务中央决策的一流产业经济智库”目标,进一步强化省校共建特色,持续提升智库能级和服务中央重大决策能力的相关举措和所获成效。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教授发表题为《江苏相对于广东的经济竞争优势——从10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的主旨演讲。他从宏观与国际环境、区域制度及行政架构、要素禀赋、产业组织、企业主体、社会结构、创新生态、区域协同与外部链接八个要素层面,对比分析了江苏在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收入、消费支出、科创企业、高校资源、民营经济、县域发展、产业集群和制造业比重等领域对广东形成的比较优势。他建议广东从发展产业、立足科技、重视教育、加强培训、更新观念、完善制度、降低成本、抢抓机遇等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世界一流企业。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长江产发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成长春教授提出以新型工业化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他认为,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叠加了信息化、数字化、服务化、智能化以及更好利用人力资源等新要求,具有新的发展目标、要求、模式、路径、动力、成效等六个新特征,将推动经济的质和量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并进。建议将发展优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先进制造作为以新型工业化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路径,并通过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产发院长三角一体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教授呼吁推进“新质生产力风险投资机制的改革”。他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强化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独立风险投资支持系统很可能转向“链主”型企业的风险投资系统。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是迭代演进的,“链主”型企业更有利于阶段性研发产品的产业化,将强力推进智能技术发展的进程。因此,风险投资主体的调整以及围绕 “链主”型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赵伟教授探讨了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着力点问题。他指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提高研发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速提高。然而,2000—2023年,虽然中国的研发强度和研发支出分别提高了1.2倍和36倍,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却呈现下降趋势。面对这种悖论,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失去,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深入挖掘我国在消费潜力、人口规模与大经济体、增长动力转换三方面的优势,建议以覆盖全民的社保改革撬动大众消费,以统一大市场建设撬动大经济体优势,以构建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公平竞争体制为契机撬动民间投资与民企创新。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长江产发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陈雯研究员剖析了“城乡空间发展的新动能”。她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建设用地空间快速扩张,剩余可利用的土地空间越来越少。人口增长趋缓乃至负增长,降低了对房地产及土地空间的需求,城市边缘用地扩张潜力已经不大,然而城市存量土地房地产更新却具有“增值捕获”潜力,但面临着产权变更难、土地属性变更难以及规划功能分区刚性等诸多制度性障碍。未来城乡空间转型发展应以提升空间质效为重点,改革影响空间质量的制度制约,进一步强化知识创新在空间转型中的作用,围绕高品质住宅替代、主城都市工业区、知识驱动乡村地方转型发力。
新疆财经大学任群罗教授提出调整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在新疆建设国家经济枢纽区。他认为,空间结构相对均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应将在新疆等西北干旱区建设国家经济枢纽区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议建设重大引调水工程,增加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鼓励人口迁移,增强中华文化力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规划设计建设多个宜居大中城市和一批生态田园小城市,增强人口吸引力。以扩大国家发展空间,扩展我国的战略腹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增长率,化解产能过剩;保障新疆与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维护新疆的长治久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谭洪波研究员探讨了数字经济与新型消费的趋势、挑战与对策。他表示,数字时代新型消费存在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差异化与消费模式的趋同化并存、消费场景不断拓展等特征,以及消费互联网与生产互联网融合发展、绿色消费占比不断提高、银发消费将显著增加等趋势。他总结了数字经济推动新型消费面临的六个问题:一是数据要素的合规使用与有效流通使用;二是算力与能源制约;三是消费平台的内卷式竞争与创新;四是新技术应用与就业之间的矛盾;五是数字鸿沟导致新型消费不平等;六是国际经贸规则矛盾制约跨境消费增长。他建议,激活数据要素、创新更多消费模式;在中长期中进一步运用数字技术提前布局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消费;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消费补贴政策等等。
浙江大学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旭亮教授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还未形成,二是领军企业缺乏使得人工智能规模和创新不足,三是开源平台行业影响力偏低、商业化路径不清,四是学术界科研滞后脱节,政企协同缺乏有效机制。并从促进产业链相互协同与成就、打造以创业促创新的新局面、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新机制、构筑教科人深度融合新载体、营造以我为主的开放大生态五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长江产发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阐释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七个深层次理论问题。他认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主要手段和着力点,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源、工具和手段。他对此提出了七个命题性研判:第一,中国建设统一大市场是一个逆序的过程,而不是自然的顺序的过程。第二,中国建设统一大市场要压缩时空,在相对短的时期中实现,而不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一步步去慢慢实现。第三,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各地区市场一体化建设,未必比国家之间的市场一体化建设来的容易。第四,单一制国家的市场一体化建设,未必比联邦制国家来的容易。第五,中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最大的阻碍因素不是市场势力因素,而是行政垄断与政府控制因素。第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必须遵循先进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的思路,否则不仅市场化进程难以泛化与深化,而且也无法正确地进行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调整。第七,地方政府的司法、行政、经济职能相互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区隔与制衡,防止其中一个主体随意合起来运用于地区间经济纠纷;或者要把地区间利益纠纷的处置职能交给中央政府承担,防止各种市场分割、政府保护现象和各种“远洋捕捞”事件发生。
自由发言环节,江苏开放大学校长丁荣余、长江产发院安徽研究中心主任洪功翔、山西财经大学教授朱丽萍、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霍伟东、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院长项后军、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林学军、苏州高新区长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天舒,分别发表题为《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一些思考》《新阶段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共建晋鲁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新金融资源观视角下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分析》《培育对外文化贸易新动能新优势的对策研究》《基于全球创新链及产业链相融合的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究》《新型工业化的苏州实践:经验分析与政策优化》的发言,为与会嘉宾带来了内容丰富的精彩分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