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下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工作。 张俊哲 摄

  春节临近,位于沛县的张双楼煤矿的矿工们依然忙个不停。作为江苏境内最后一座省属煤矿,这里不仅保障了能源供应,还建成江苏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月21日,记者探访张双楼矿区。

  下井前,85后矿长曹海涛给记者拿来压缩氧气自救器、瓦斯便携仪和矿灯。2007年,这位海安的小伙子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张双楼煤矿,从普通技术员做起,一路干到了矿长。曹海涛提醒着大家注意在矿区每个细节。“从内到外都换上棉质工作服,不能带手机。”

  “紧急下行500米,抓住扶手,就像飞机升空一样,耳膜会疼!”曹海涛大声提醒着。记者坐上像大号电梯一样的罐笼,两三分钟后便到达500米井下。一辆矿工们口中的“小火车”已等候在那里,带着记者驶向3.5公里外的采煤工作面。虽在地下深处,不过通风系统很好,人们感觉不到憋闷,全覆盖的5G信号,更让井下通信时刻保持顺畅。

  “为什么没有听到炮声隆隆,为什么没有见到采煤忙的矿工师傅?”一串疑问萦绕在记者脑海里。

  不远处,隆隆的机器声打破地层深处的沉寂,15米长的“地下巨龙”——采煤机上,两端都带着刀头的滚筒开始翻滚割煤。滚筒左右旋转,就把原煤切割下来,整个工序一气呵成,尘封数亿年的“黑金”从运输带、罐笼运送到洗煤车间,然后运到全国各地——这是张双楼矿区每天都在发生的场景。

  在地下“电力仓库”——中央泵房变电所内,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来回穿梭,将机柜的实时数据传送到地面。

  曹海涛很自豪,现在采煤再也不用“人海战术”了,采煤工作面没有一个“矿工”,现场工作人员只在外围做好设备维护和检修,既提升了效率,更提高了安全性。更多懂技术、会操作的年轻人逐渐走上主战场,如今的张双楼煤矿多了新工种:巡检工和集控工。

  从500米地下回到地上,记者见到了张双楼煤矿的两个“全国先进”。一位是全国劳模马奔,一位是全国煤炭工业劳模吴建群。春节临近,他们都在把自己的一身“武艺”传授给徒弟们。

  “我以前是遥控采煤机司机,就在采煤现场,拿着遥控器操控采煤设备,如今这些都不需要了,在地上就能操控。”说起生产变革,马奔感慨万千。

  2024年,张双楼煤矿获评第一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在张双楼煤矿干了38年的吴建群,也见证了矿上的发展变迁。“1987年我来时,个别点甚至还需要爆破采煤。”吴建群说,从人工到机械化,再到智慧化,张双楼已经成为行业典范。

  在井下工作面走上一圈,记者就用了两个小时,身上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浑身上下都湿乎乎的。大家打趣说,“这是穿着棉袄洗桑拿啊!”

  难怪下井的入口处就是浴室、理发室、图书室、洗衣室、心理解压室和蛋糕房。忙了八九个小时的检测工人们可以洗上一把热水澡、吃上一口蛋糕。“虽然已经智能化,但在500米地下工作的工人们仍然非常辛苦,依然需要更好的关怀!”张双楼煤矿党委书记孙庚笑着表示。(成岗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