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林表示,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常州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常州面向2035年的空间发展蓝图,是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

  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常州市于2019年5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统筹,成立了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部署安排规划相关工作,印发了《关于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落实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现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三条控制线划定等专题研究。经多轮征求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各板块和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并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规划于2025年1月13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1月1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

  《规划》的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为常州市行政辖区,面积约4372平方千米;中心城区为常州主城区和金坛城区,面积约489平方千米。

  《规划》提出,常州城市性质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规划》提出了常州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美丽常州建设展现新面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到2035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城市;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规划》明确了“严守资源保护底线,塑造江湖汇秀、城河相依的美丽常州”“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构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空间框架”“完善区域交通格局,打造多层次交通枢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建设独具魅力的江南文化旅游名城”“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自然资源利用”的空间战略,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全域全要素配置,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规划》有九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加强区域协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区域一体发展格局,落实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接轨南京都市圈,一体共建苏锡常都市圈,促进长江南北岸城市功能联动。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化旅游、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南京、无锡、镇江、泰州、宣城等毗邻城市的跨界协同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建设现代安全韧性城市。坚守发展底线,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常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6.0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4.9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46.1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25.06平方千米以内。将安全韧性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全面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统筹发展保护,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要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水资源、湿地、林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要素保护利用,构建“一江三湖五山五廊”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健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加快主城区和金坛区同城化发展,推进中心城区和溧阳市一体化发展,提升小城镇空间品质。落实衔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整体谋划全市国土空间发展蓝图,市域规划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主一区、一极三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统筹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中心城区规划形成“双心四副四点”的城市中心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擦亮常州民生幸福名片。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各级城市中心为主体,以生活圈为支撑,按照不同层次类型建设功能复合、安全韧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打造“六个常有”民生名片,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系统布局水乡特色鲜明的蓝绿开放空间,营建城乡融合、多维复合的高品质生态绿地系统。完善以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以游园和口袋公园为补充的城乡公园体系,基本实现出行5千米到达郊野公园,出行2千米到达综合公园,出行500米到达社区公园,出行300米到达游园或口袋公园。

  深化创新驱动,打造先进智造前沿高地。规划“两湖”创新区、常州科教城、高铁新城三个产业创新核,引入高等级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交流、企业孵育、科技服务、企业总部等创新功能,打造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创新智造产业高地。抢抓新工业、新能源、新基建、新动能机遇,统筹布局六个制造业发展片区,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划定工业区块线,推进工业空间集聚布局。

  完善交通网络,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干线机场标准将常州奔牛国际机场规划建设为客货运协调发展的机场,推进铁路客货运枢纽建设,完善常州港集疏运体系。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构建干支相通、层次分明、通江入河、连城达港的内河水运体系,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和国省干线公路网络,推动城市快速路网络和快速公路网络一体化。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绿色出行城市和公交都市,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形成结构完善、级配合理的道路网体系,构建便捷、连续、舒适、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培育城市特色,彰显江南山水文化魅力。继承和弘扬常州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建立系统完整的常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彰显“一带串一城,山水育群星”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肌理、历史环境和生活方式,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围绕“江南风、中吴韵、现代城”的地域特色定位,塑造城乡特色风貌,彰显“江湖汇秀、山水环绕”的自然山水景观风貌格局。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构建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形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强化集约利用,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强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鼓励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享,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有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存量资源空间有效释放、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升。聚焦城市发展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城市更新,健全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城市更新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绿地等民生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与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注重规划实施,提高国土空间治理水平。构建包括市级、区(市)级、镇(街道)级三级以及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三类组成的“三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规划逐级传导落实。健全法规政策与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全流程规划实施监督,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