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凛冬时节。登上淮河入海水道立交桥,极目远眺,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入海水道纵横交错,往来船舶如梭。

  在这座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淮安枢纽下,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和东西走向的淮河入海水道十字交叉,但水系并不相通。承担航运功能的大运河载着南北货船使用上层空间,而承担泄洪功能的淮河入海水道,则通过河道下方的15孔涵洞下穿大运河,一路向东直奔盐城扁担港,汇入黄海。

  淮安水利枢纽大运河立交工程,正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临近春节,大堤上运送土方的工程车仍忙碌不停。“二期工程预计将原先的15孔涵洞增加至45孔,泄洪量由227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把‘两车道’拓宽至‘六车道’,大大提升泄洪能力。”淮安枢纽项目部副总工程师丁竹青说。

  考虑到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功能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同时为了给二期工程提供干地施工条件,水利建设团队在水上立交处,为大运河特别开通了一条长800米、底宽75米的“临时航道”。“目前航道已经施工完毕,我们正等待工程验收。预计今年2月,大运河的往来船舶就会在这里用上新航道。”丁竹青说。

  不仅仅是入海水道的拓宽和深挖,沿线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登上10公里外的朱桥站大堤,整齐的堤岸和宽广的河面风光振奋人心。“这几个月天气给力,我们加油干,多赶了1个多月工期。预计4月份就能完成主体工程。”河道五标项目副经理陈南说。

  纵观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规划图,工程西起淮河下游的洪泽湖二河闸,东至盐城市滨海县扁担港,全长162.3公里。作为江苏治水史上规模最大、工程量最大,也是投资额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背后是淮水中下游两岸人民对“淮水安澜”的期许。工程竣工后,洪泽湖的防洪能力将由百年一遇提升到三百年一遇,为下游地区防洪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为淮河流域2000多万人口、3000多万亩耕地护航安澜。(张莎沙 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