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2月6日电 题:探寻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师的匠心传承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陈席元

  记者春节期间来到有“中国陶都”之称的江苏省宜兴市,实地探寻宜兴紫砂制作人的匠心传承。

  宜兴紫砂是以宜兴独产的紫砂陶土为原料,设计制成以茶具为主要代表的、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无釉细陶,在世界陶艺之林享有盛誉。宜兴紫砂陶艺大多分布于丁蜀镇,从明代正德年间传承至今。

  在丁蜀镇洋渚村一间古朴的工作室里,现年45岁的紫砂壶制作艺人崔允杰向记者演示了紫砂壶的大致制作过程。此刻摆放在他案前的紫砂泥料,已历经选矿、风化、研磨、陈腐等多道工序,细腻而富有质感。

  “在壶身刻下精美的图案,制作就大致完成了;然后把它放进窑里,经过高温烧制,就得到了一把紫砂壶。”崔允杰告诉记者,紫砂创作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实际过程要比演示复杂得多,从构思、选泥、手打,再到多次烧制、上色、打磨,一把纯手工紫砂壶的制作周期最短也要一周,长的要历经数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耐心,最终的作品就会惊艳无比,自己内心充满成就感。”

  距离洋渚村不远的丁蜀镇西望村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全村有700多人从事紫砂手工生产。记者在此见到了现年49岁的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泽锋。

  沏上热茶,范泽锋手捧紫砂壶告诉记者,宜兴紫砂器推崇素面,内外不施釉。其装饰技艺主要有陶刻、镶嵌、泥绘、绞泥、描金、浮雕、铺砂、印板等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紫砂陶刻以文字为主,也有花鸟、山水和人物刻画。其技艺流程、器物造型、装饰、使用及审美理念,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代代紫砂匠人以巧思唤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阐述对历史的追溯、对时代的描摹。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作能力,学习各种艺术门类,观看和研究他人的艺术作品,例如去各地博物馆参观,保持终身学习的劲头。”范泽锋认为,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紫砂制作者,需要熟练掌握技法,保持虔诚的热爱,孜孜不倦地钻研以及坚守初心和责任心。

  范泽锋以绞泥工艺举例,其最初发源于中国唐代,后来传到日本等地以后,改良制成了很精美的陶瓷器。2000年初范泽锋想在宜兴紫砂上复兴这门工艺,花了四五年,拜访了各地做绞泥的高手,浪费了很多泥料,一遍遍地实验,才做出来。

  “那时候做壶比较清苦,不赚钱,家里的叔父辈大多没有从事紫砂制作。我先跟着母亲学做壶基础,后来又逐步跟着名师学艺。”范泽锋回忆起自己早年当学徒的情景。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西望村曾是贫困村,后来依托特色紫砂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如今成为了“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在范泽锋看来,让更多人去看见、学会,让乡亲们都能传承祖辈技艺,过上更好的生活,才是对非遗手艺最好的保护。

  2009年,由范泽锋等人牵头,成立了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逐渐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制壶能手。成立合作社以后,范泽锋不仅手把手授徒,还将整个传授过程用视频录下来,给更多的社员、学生一遍一遍地学习。经过十多年发展,如今的西望村孵化成立了680多家个人工作室、26个艺术创作团队,获得专技职称的乡土人才由原先不足40名发展到400多名,从单一的壶艺制作发展成陶刻、雕塑、堆花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体系。

  宜兴籍美术大师徐悲鸿曾说:“家乡的紫砂壶造型极美,置之世界艺坛,也有地位。”宜兴陶瓷博物馆副馆长刘恋表示,传承至今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堪称“活化石”,对研究我国传统陶艺内涵及其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