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南通市政府召开2025年“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提优举措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2025年“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提优举措》,推出8条27项改革举措,旨在全力打造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全要素支撑的一流营商环境。

  在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南通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先后制定推出“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提升举措66条、新66条和3.0版,“万事好通”品牌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去年,南通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一体推进政策、政务、市场、法治、开放、人文六大环境建设,创成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双示范”城市;全域推广“我陪群众走流程”试点做法入选《江苏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典型案例;“信用+涉诉双免保”机制入选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会上重点提到,为更好地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南通围绕“企业有感有得、服务量质并举、保障精准有力”的工作目标,推出彰显南通特色的《2025年“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提优举措》,旨在全力营造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全要素支撑的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精准惠企“有感有得”。开展“万企大走访”活动,常态化联系企业、回应诉求、接受评议;依托“惠企通”和“助企员”,线上线下精准推送解读政策,打通政策“最后一米”;开展政策一致性评估论证,全面稳慎评估政策效应。

  推进企业办事“便利快捷”。简化办事流程,实施建设工程验线告知承诺制,推广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并联审批,推行船舶证书文书“集成办”;拓展“免证办”领域,在卫生健康、教育、不动产等20个领域实现50类证照“免提交”;在市公共交易平台上线智能客服、智能评标、数字见证等增值功能服务。

  注重监管执法“包容审慎”。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执法人员“扫码入企”;在生态和应急管理领域,深化“非现场、不接触”执法;提供“邀约式”法治体检服务,为企业提供合规避险个性化解决方案;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案件线索快速核查、违规费用快速清退“三快”机制。

  力促供需对接“高效匹配”。动态管理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供给、融资“三张清单”,供需匹配情况及时推送企业;支持“带方案挂牌”的“定制地”、弹性年期出让、存量用地用途合理转换等用地方式;深入落实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将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范围拓展至中小微企业,推广“科创积分贷”融资模式。

  服务企业发展“绿色转型”。开辟全天候咨询专线,线上线下为企业提供绿电绿证政策咨询、交易指导服务;构建园区绿电物理直连溯源高效消纳体系,支持企业通过直连绿电方式,实现能源供给绿色化、低碳化;加强对主要经济体绿色贸易规则的动向跟踪和风险研判,为外向型企业开展指导。

  护航企业出海“行稳致远”。举办20场“南通名品海外行”活动,支持外贸企业使用公共海外仓拓展出口渠道;以企业信用等级为基础,结合监管评价结果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压减查验作业时长;依托外贸集团,为行业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所需的保函、进出口代理等配套服务。

  加强企业权益“法治保障”。深化落实跨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构建破产信用重塑协调机制,加大打击抗拒执行、逃避执行、规避执行、妨碍执行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打造“伴随式”法律服务,探索开发涉企警情研判分析模型,提升涉企司法精准服务水平。

  促进城市环境“宜业宜商”。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高质量举办海洋季活动;强化人才招引,加力培养产业急需的“定制工匠”;用好张謇企业家学院资源,深入实施新一代企业家培养“新领航”计划。(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