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通市海门区临江镇,一幅以特色产业为笔触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沃野间徐徐展开。近年来,临江镇紧扣“产业强、生态绿、文化兴”发展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实施“一村一品”战略,通过“科技赋能+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品牌打造”的多元路径,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赋能 打造现代农业新标杆

  在汤西村5000亩优质稻米基地,博涛农业的“松早香”大米在智能灌溉系统与绿色防控技术加持下,实现从育种到营销的全链条标准化生产。“我们采用无人机巡田、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技术,让传统水稻种植插上科技翅膀。”基地负责人张涛介绍,这款晶莹如玉的生态大米已形成产销研一体化模式,成为长三角地区餐桌上的新宠。为民村则书写着功能农业的新篇章。由南京农业大学王一鸣博士团队研发的高抗性淀粉大米,糖分吸收率降低40%,延伸出健康轻食系列产品,千亩示范田正向着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迈进,开辟出功能农业的蓝海市场。

  特色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有一方净土,用禀赋提振信心。在立周村的小米白酒厂,千年酒香与现代科技交融的芬芳肆意飘扬。当地传承古法酿造技艺,精选本地特色优质小米,创新开发富含18种氨基酸的小米白酒,将健康养生理念注入传统饮品,让每一滴琼浆都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丁陆村,透过一间间作坊的大门,就能见到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红木产品,有的细雕、打磨,有的抛光、打蜡,场面热火朝天,红木产业不仅是丁陆村的特色,更是当地百姓的致富门道,80%的农户从事这一行业,带动周边近800户农户共同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普明村的田间冷库则架起贯通三产的桥梁。4600立方米超低温仓储中心与配套加工车间,使蔬菜保质期延长至48个月,实现“季产年销”的产业革命。

  从时令蔬菜到速冻食品,从国内商超到海外市场,这条“冷链高速路”让农产品增值超3倍,带动周边500余农户增收。

  链式发展 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

  刘洪村的热带果园里,来自塞舌尔与汤加的珍稀木瓜品种在智能温室中茁壮成长。上市公司开太鱼种植基地通过品种杂交创新,培育出兼具奶香与甘甜的金黄木瓜,搭配法国百香果深加工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让“南果北移”的奇迹在江海平原绽放。

  不远处的刘洪村山羊养殖基地演绎着传统产业的升级蝶变。江苏福禄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药食同源理念融入养殖体系,建成从生态牧场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其推出的精致礼盒装羊肉不仅走俏江浙沪,更承担着海门山羊种质“小耳朵”山羊资源保护重任,让“小耳朵”变成致富“金招牌”。

  品牌引领 擘画共同富裕新图景

  临江镇深刻领悟“品牌即竞争力”的发展真谛,积极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这一创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地方经济活力。“介云村发展产业有自身优势,我们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品牌化的思维闯荡市场。”介云村党总支书记黄海望在介绍本村的“聚海家庭农场”“万佳蔬菜”等农业品牌时这样说道。截至目前,临江已累计成功培育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5个、绿色食品8个。“村村有特色、户户有奔头”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各村从自身着手,联合周边区域,共同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农产品,走出了一条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的农业转型升级之路。

  “我们将紧紧扭住产业富民的主攻方向,持续深化‘一村一品’战略,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临江镇党委书记金晶表示。临江镇正以“一村一品”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城乡融合,不断健全治理体系,用实干诠释担当,用奋斗谱写新时代鱼米之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华美乐章。(施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