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GDP增速全省第一,今年着力做好“四篇文章”

  保持好势头,淮安竞速攻项目优环境

  2024年,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前3年年均增长7.1%的基础上再增长7.1%,增速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提升。1月21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淮安市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淮安做好“四篇文章”,保持好势头,提升贡献度。

  如何乘势而上,实现新跨越?2月5日,淮安召开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给出鲜明答案。该市已连续5年以同一主题开“新春第一会”,市委书记史志军表示,就是要彰显市委市政府把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发展头版头条的部署不会变,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重中之重的行动不会变,坚决跑好攻项目、优环境的“拉力赛”。

  锚定主题,重大项目提振发展“精气神”

  “我们以淮安为圆心打造‘1小时配套服务圈’,目前已与200多家淮安本地供应商展开合作,年度采购金额超3亿元。”中天钢铁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召说,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钢帘线超级工厂”,公司全年营收达20.1亿元,淮安打造“钢帘线之都”蔚然成势。

  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提振发展的“精气神”。中天钢帘线、巨石、天合光能、捷泰、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落户,目前在建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34个,其中首期竣工投产19个。淮安市规上工业投资连续4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持续成长,实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千亿级制造业集群的历史性突破。

  省委为淮安点题的“四篇文章”,第一篇就是“项目文章”。淮安市市长顾坤表示,“好势头”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持之以恒攻坚重特大项目,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

  新一年的项目攻坚仍是响鼓重锤,淮安的目标是 “4155”——全年协议引资额超4000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1000个,新签约3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新签约科技型工业项目不少于500个。

  “高水平招商选资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连续4年荣获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优秀县区,涟水县委书记洪然在会上说。该县已有4个百亿元项目,正实施“4+N”招商推介,引进链主项目、上下游配套项目、“小而美”科技项目,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提升。

  持续优环境,从“营商”到“赢商”

  12位受邀企业家代表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现场表彰企业家代表、2024年度淮安市贡献前50名企业…… “新春第一会”对企业家的优待,已成为一种制度化安排。

  “2021年南高齿淮安项目开工时,金湖‘平安方舟’移动警务服务站设到工地门口,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南高齿(淮安)公司副总经理陈鹏勇表示,这是对淮安“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服务理念的有力诠释。

  从建立市级机关挂钩县区营商服务专员、行政审批“不同意”事项报备等制度,到以人大立法形式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设立企业家日并发布礼遇措施……全力服务好项目、全情礼敬企业家,是这座城市的鲜明态度。

  “从土地挂牌到‘五证连发’,只用35天,这让我们信心大增。”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驻江苏负责人赵新建介绍,去年,特变电工在原有投资50亿元基础上,又追加投资十几亿元。

  “向优而行,就是要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重特大项目攻坚先进个人代表、淮安区副区长郭秋香说,百亿级库比森项目,该区仅用10天就完成房屋签约交拆,6个月建成。

  会上发布《淮安市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30条新举措指向很明晰——努力让来淮投资企业家“在家的感觉”更好、淮安在外企业家“回家的愿望”更强。

  如何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淮安市提出,要构建“地等项目”多元供地体系。各县区 (园区)储备不少于1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形成5-10个可以承载亿元以上项目的整体盘活方案。

  乘势提能级,“枢纽+”托举中心城市

  “超九成原料通过水运运输,成本降低20%左右。”连日来,涟水县巨石高性能玻纤制造基地码头一片繁忙,来自各地的矿石等原材料源源不断。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建春说,淮安的水运优势保障了公司一年20万吨产能的实现。

  淮安因枢纽而兴,造就“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如今,枢纽流量正转化为产业增量,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全省内河第一。2月3日,年产3万吨高端精酿啤酒、果酒项目签约落户清江浦区黄码港产业园。淮安正依托黄码港建设长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粮食储运中心。

  淮安市委指出,“四篇文章”中除了开篇谈项目,枢纽、生态、教育这“三篇文章”,也都直接服务于项目建设,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实质上也是城市能级的重要体现——

  做好枢纽文章,事关要素集聚配置。要加强对“枢纽+”的研究谋划,在更好融入“1+3”重点功能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帮助企业降成本、拓市场,把枢纽这个最大优势转化为企业和城市的发展胜势。

  做好生态文章,事关环境容量支撑。要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价值实现路径,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更好提高碳汇能力、扩大环境容量、支撑产业发展。

  做好教育文章,事关城市综合竞争。要深化县中振兴、放大带动效应,提升“学在淮安”含金量,同时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吸引更多人成为“新淮安人”。

  “我们要把项目攻坚作为赛场,把服务企业作为赛道,持续拉满攻项目、优环境的氛围感。”史志军说,努力做好“四篇文章”,持续提升淮安在全省大局中的显示度、辨识度、贡献度,加快建成成色过硬、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彰显的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仇惠栋 张莎沙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