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加速推进——
让“老城保护与精明增长”同频共振
“非常吃惊,没想到修旧如旧的西南营老房子,竟然可以这么美!”
春节期间,57岁的市民何建桦带着2岁多的孙女慕名踏访寺街、西南营,来到西南营南关帝庙巷1号的“蓄力一纪 可以远矣”主题展现场,他抚今追昔,感慨不已,“30年前,我就住在南大街,感觉像是回到家一样。”
“一条寺街巷,半部紫琅史”。寺街、西南营是南通城市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积淀最深厚的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是支撑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历史城区。这两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寺街西南营建筑修缮进展如何、怎样兼顾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点亮寺西2025”有什么新亮点……连日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崇川区相关负责人、策划团队以及老街居民等。
老街新事:让主题展带动全民参与
春节期间,南关帝庙巷1号的“蓄力一纪 可以远矣”主题展,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纪是12年,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从2012年启动保护腾迁至今,刚好是12年。站在2025年初的这个时间点,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在一个西南营老院子里的展览,回望过去,以启未来。”
崇川区副区长陆志明曾主政和平桥街道多年,对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更是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工作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
近年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市层面成立了由相关市领导为组长的历史街区保护协调小组,区层面成立了由区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保护更新工作指挥部,统筹推进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在规划编制、居民腾迁、文化保护、建筑修缮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本次主题展分为“蓄力一纪”“点亮寺西+ing”“精明增长”等三个主题展厅,通过模型、作战图、元宇宙的方式,把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中和计划中的工作一一呈现。
主题展还在线下特设“记忆抽屉”装置,并开通线上征集通道,邀请市民讲述在老城生活过、工作过的故事,借此汇聚成地方性叙事以及生活性的日常。就此而言,本次展览也是一个凝聚记忆与共识的公共文化活动。
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策划团队——上海咑开的负责人潘陶表示,所谓的参与式设计,就是要将市民的日常生活跟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相结合,进而实现用设计来服务于日常。
春节期间,上海咑开团队“留了一半的时间,在南通过年,跟来逛寺街、西南营的市民聊个天”。连日来,不少南通市民全家老少,老人带着孩子、年轻人跟着长辈“回”到了寺街、西南营。走在记忆中的老街巷,大家既熟悉又陌生,有惊喜更有期待。而来自老南通人的“指指点点”,也让主办方收获颇丰。
比如,南通人俗称的“猫儿头”,这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兼有装饰美化和防水、排水功能,通常被称作“瓦当”“滴水”,南通传统民居的屋檐家家户户都不一样。再比如,老街的门窗,也是一家有一家的式样。
“我们的建筑修缮施工往往是流程化、标准化的,但实际上,老城以内的民居却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潘陶表示,保护性修缮中,那些细节尽量做到能留则留,“这是老城的价值所在。”
焕新密码:文化基因激活消费场景
“市民、游客明显多了。”2日(农历正月初五)中午12时许,“寺街小吃”的店主许大建忙得不亦乐乎,慕名而来的客人排到了店门外。许多人是吃了十几二十年的老顾客,他们吃的是老南通的味道,也是老南通的回忆。
一批新业态的加入,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节期间,“三三书肆”“咖魁”等一批新入驻的快闪店照常营业。同时,崇川国控、文旅等部门推出“来寺街西南营遛个弯儿”活动,传统歌舞、器乐演奏等精彩节目,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截至正月初七,春节期间寺街、西南营的客流量逾6万人次。
“建筑的修缮花点钱、花点精力,总是能够做到的,最难的是人的回归。”
有着20多年历史街区修缮经验的潘陶坦言,为了放开步子发展就做新鞋、换新鞋的时代过去了,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商业不成功是不行的,但要避免打造成千人一面的商业街区”。
老城保护,就是精明增长。当城市化进入下半场,历史街区成为彰显城市意义、生发地方魅力的“文化资源密集区”。
着眼于此,崇川区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的城市更新思想,让老城的记忆和生活气息延续,让后来者在这里扎根生长,实现“在寺街上演生活,让西南营回归日常”。在实施路径上,以“空间再生产、文化再认同”作为主线,打开新天地,拉开新格局。
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事实上,对于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崇川区一直有着文化保护的历史自觉。
2018年,区政府、和平桥街道先后成立南通六桥文化社、西南营文史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以“寺街经络”为主题的南通老城记忆文化宣讲系列活动,编印《崇川根脉》期刊,启动“静美寺街”百位长者口述历史影像志拍摄活动,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
赓续通城千年文脉,必须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今年元旦起,经过公示,寺街、西南营第一批改造规划的8家快闪小店陆续亮相,涵盖文创设计、非遗手作、特调茶咖等多种类型,既承载了南通的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潮流元素。
“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拿起这张印有南通方言儿歌的书签,独属于南通人的记忆油然而生,在寺街4号“柒柒文创”店,南通元素的原创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90后的秦相杰把自己创设的“咖魁”开进了寺街99号,他筹划着研发“脆饼拿铁”等南通特色咖啡,为寺街上演生活写下新的注脚。
明确重点:加速更新留住乡愁
“2025年,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将进入加速期,吸引游客来打卡的点位会成倍增加。”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专班负责人陆春新介绍。
寺街、西南营保存着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为中心的南通老建筑群,据统计,共有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2处,市保6处,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18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点位236处。
近年来,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的工作思路,崇川区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修缮资金,对街区内已经腾空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金沧江纪念馆、南关帝庙明清建筑群、柳家巷通崇海泰商务总会等一批“老古董”陆续焕发新颜。去年,天宁寺启动修缮保护,进一步提升了街区的风貌品质。
春节期间,崇川召开“点亮寺西2025”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致力于“文商旅产城”融合发展,让历史街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把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人居最佳处、文旅目的地、产业创新区”,实现“老城保护与精明增长”同频共振。
具体而言,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将系统推进“13481”工作重点。即,“定下1套规划”,全力推进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落地,持续推进地下管网方案设计优化调整,深化对胡家园巷北侧片区等重点区域方案设计。“打造3个片区”,稳步推进西南营X07地块、寺街S13地块和寺街胡家园巷北侧等3个片区的整体策划和系统修缮。“改造4条街巷”,重点推动寺街、胡家园巷、掌印巷、西南营巷等基础设施改造,畅通街区主动脉。“修缮8个以上点位”,重点实施天宁寺大雄之殿、南关帝庙大殿本体、包壮行故居等文保建筑的修缮工程,推进南关帝庙巷洗马池及周边,掌印巷31、32号等建筑群的有机更新。“梳理一批院落”,全面启动院落红线划定和院落底数排摸工作,明晰院落边界、加快产权办理,形成“一院一档”;结合院落特点,开展院落方案设计,形成“一院一策”。
“寺街、西南营是值得花时间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的地方。”陆志明动情地表示,这里有唐塔宋寺、青砖黛瓦、古风古韵;有历史遗存、名人故居、掌故传说;更有让每一位南通人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和浓浓乡愁。“崇川区将牢牢扛起古城复兴的重任,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贡献力量。”(苗蓓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