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江苏各地烟火气十足、人情味满满——老手艺人教孩子用长柄勺打酱油,石锁在空中翻飞惊起一片喝彩,外国姑娘穿着汉服学写毛笔字……从田间村落到老街深巷,猜灯谜的欢闹声、打钱杆的节奏感、撂石锁的惊人技,把发展的故事、文化的传承揉进滚烫的生活里。这个元宵节,好手艺带动经济,老民俗长出嫩芽,一口甜糯、一盏灯火、一声乡音,既是良景佳节的祥和盛景,也是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

  溧阳:长柄勺打酱油唤醒儿时记忆

  2月12日,位于溧阳市老城厢宝塔湾公园的“星空夜肆·年货大街”游人如织,非遗体验成为了“闹元宵”的人气项目。在溧阳市级非遗传承基地——百年老店汪德隆酱油店内,孩子们用长柄勺从大缸中舀取酱油,再慢慢倒入瓶中,忙得不亦乐乎。“这也是我们的儿时记忆。不仅可以买到‘老字号’,还可以让孩子了解本土非遗技艺。”溧阳市民潘女士特地带着孩子“二刷”家门口的夜肆,现场体验打酱油。

  据悉,溧城街道现有非遗项目19个。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自1月10日起,街道打造了为期一个月的“加长版”夜肆,在五一广场设置手工制作、文化展演区,在文昌阁旁的草坪设置围炉煮茶、电影放映区,串联起周边老城厢“地标”,营造多元化场景。

  在“过年必吃菜”溧阳白芹的展位前,溧阳壅制白芹技艺传承人马文明介绍:“溧阳白芹种植历史已有800多年,壅制技术是实现茎白如玉的关键环节。”春节期间,溧阳白芹、黄金芽茶叶、汪德隆酱油酱菜等特产备受消费者欢迎。

  从“看非遗、玩非遗”到“买非遗”,溧城街道副主任戴馨怡表示,此次夜肆以非遗为内核,成功构建“文化展示+消费体验+旅游引流”夜间经济新模式。截至目前,夜肆吸引游客超44万人次,带动消费近300万元。在销售产品中,非遗产品占比高达90%,成为“年经济”增长新亮点。

  泗洪:钱杆舞律点燃节日氛围

  “咚咚锵,咚咚锵……”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泗洪县“魅力非遗过大年 民俗展演闹元宵”活动正式开始。2月11日晚,泗洪县组织了3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登台亮相,带来沉浸式元宵节民俗文化展演活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有着200多年的文化传承。活动中,一曲《要听还是拉魂腔》唱出了“拉魂腔”穿越时空的魔力。“能听到这么精彩的泗州戏,真是太过瘾了,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元宵节氛围,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非常开心。”看演出的王女士说。

  “欢快的钱杆舞很受大家欢迎和喜爱,这让我们倍儿有干劲!要拿出最好的演出,让广大的市民欢欢喜喜闹元宵。”钱杆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胡波介绍。钱杆舞,又称“打钱杆”“功夫钱杆”,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它是泗洪及双沟地区普及较广泛的民间传统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是舞者手握钱杆的中段,在音乐的伴奏下,绕体打击、边打边唱。

  此次活动,泗洪县组织了泗州戏等1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浓郁醇厚的年趣年味,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海陵:撂石锁热闹老城古巷

  “咚咚锵、咚咚锵!”元宵佳节,欢快的锣鼓声响彻泰州海陵十胜街,一条红色“长龙”沿着古街巷的石板路蜿蜒盘旋、上下翻腾,向市民和游客传递着美好的祝福。

  十胜街处处张灯结彩,花灯亮眼、游人如织,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元宵主题活动连续4天,人们在这里舞长龙、猜灯谜、做花灯、赏非遗,尽情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

  随着刀具在指尖灵活翻转,一个个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非遗海陵篆刻展示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元宵佳节古街人气旺,我们受邀在这里展示非遗技艺,一方面增添节日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喜欢这项技艺。”海陵篆刻技艺传承人朱笑语说道。

  “好!”“真厉害!”一阵阵欢呼声从街角传来,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陵撂石锁正在精彩上演。一般人拎起来都费劲的石锁,在海陵石锁研究会成员们手中流转自如,令人称奇。只见表演者抓起石锁往空中一抛,转瞬间又稳稳接住,还配合各种行云流水的动作,刺激又略带惊险的表演,让观众一时间屏气凝神,下一秒又忍不住惊呼。

  长长的街巷里,一路看过去,还有活字印刷、宫灯制作、皮影戏等众多非遗展示项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欣赏、体验。小朋友们围在活字印刷摊点前好奇地瞪大眼睛,翻着印刷用的字模;年轻游客体验宫灯制作,开心地举起自己亲手做的元宵宫灯……“我今天猜了灯谜,还看了舞龙舞狮表演,特别开心!”小游客张涵钰激动地说道。市民俞清表示,这些精彩的活动勾起了儿时的记忆,“闹元宵的快乐又回来了!”

  靖江:外籍友人感受苏韵风雅

  “以前只在电影里看过中国汉服,这次我穿上汉服后感觉非常好,仿佛我也成了中国姑娘。”来自南非的Itu穿上汉服开心地说。

  2月8日,“发现靖江之美·外籍人士看靖江”活动走进靖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名来自美国、韩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外籍人士与当地200余名市民和外来游客,一起参加“靖善靖美·星期六文明集市”之“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元宵”活动。

  活动现场,主办方为中外游人提供了汉服体验。穿上汉服,撑着油纸伞,来自异国的姑娘仿佛也成了江南女子。在汉服爱好者的带领下,外籍友人还学习了万福礼等中国古代女子礼仪,深入体验中华文化。

  在书法展示区,靖江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们挥毫泼墨,撰写与春节、元宵节有关的书法作品。来自美国的Julia也拿起毛笔,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写下中国字。Julia说,她喜欢书法,但是以前从来没写过,经过这次尝试,她觉得很有收获。

  (参与记者:张宇熠 孙旭晖 卢佳乐 顾介铸 通讯员:叶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