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通城街头洋溢着欢乐与喜庆。温暖祥和的节日氛围里,一抹抹穿梭街头巷尾的藏蓝身影点亮节日里最亮丽的色彩,成为群众心中最安心的依靠。
平安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去年以来,市公安局新一届党委紧盯“干最好、扛红旗、争一流”目标,全面实施“4556”工作体系,全力抓好防风险、保安全、促公正、护发展等各项工作,以实干实绩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建设水准更高、品质更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南通。年内,全市实现刑事发案数下降、破案率上升,现行命案、“八类”案件全破,平安建设主项指标全省领先。
精耕基层警务 擦亮平安底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制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突出问题,2024年以来,市公安局全面实施“强基工程”,把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作为“1号工程”,打造“红旗所队”品牌,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
全市136个派出所实施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对治安状况复杂、维稳任务繁重、法治建设薄弱等“六类派出所”,由市县两级挂钩局领导、牵头警种开展点对点指导,帮助制定提质增效攻坚计划,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围绕数字转型、维护稳定、治安管理、践行“枫桥经验”、网络安全等维度,大力开展“特色派出所”培育打造,通过以先带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派出所综合实力。市公安局还制定出台《加强派出所工作八项措施》,推动勤务保障、表彰奖励、晋职晋级等全面向派出所倾斜。
“警官,这边有两个摊主‘打’起来了,你们快来看看吧!”去年7月2日23时许,市区金海岸夜市两名摊主因摆摊占位发生纠纷,摊位上的物品散了一地,两人还相互推搡了起来。一旁的热心摊主赶紧把现场情况和图片发到了辖区秦灶派出所创建的“夜经济点业主微信群”。值班民警看到后,立即下达指令,附近巡逻警力不到3分钟就赶到现场,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警力下沉夯实基础,联勤联动守护平安。去年夏天,通城夜市商圈活力迸发,公安机关应时而动,自6月1日启动为期4个月的夏季夜经济专项巡控行动,以177个烧烤夜排档、商业综合体、交通吸引源、小区周边餐饮等四类夜经济集中区域为重点,整合派出所、巡特警、交警、机关夜巡警力,用硬核守护吹响夏夜“平安哨”,站好夜市“平安岗”,当好城市“守夜人”。
全市每天组织460余名警力高密度开展夜间进店宣防、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亮灯巡逻,依托警务站、移动方舱、治安岗亭的集中设卡盘查,打架斗殴等街面“六类”警情下降17.3%,民警处警到场速度提升15.4%。
“只有把基础夯实、把工作做实、把责任落实,人人下实功、事事出实招、件件求实效,才能更加有力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杨广学说。
数智转型升级 激活强大引擎
去年4月10日一早,经过30多个小时连续奋战,南通、海安两级公安机关侦查民警初步排查出命案犯罪嫌疑人王某民逃离现场后的大致去向,随后6架警用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的任务模块和行动流程自动规划飞行路线,展开地毯式搜索,不到1小时就精准锁定了王某民的藏身之地。
新的“空地一体搜捕”模式不仅提升了精准度,还节省了大量警力和物力。“我们研发的警航实战应用平台与110接处警平台无缝对接,重大警情一键推送、秒级响应,成为公安一线不可或缺的新质战斗力组成部分。”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主任唐金亮说,这是我市公安机关充分利用警用无人机高空侦察优势,有效弥补地面搜捕的盲区盲点,辅助侦查破案的成功实践。
警务向“新”而进,数字化转型是催生新质公安战斗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以来,市公安局聚焦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深入实施“强智工程”,升级建设侦查中心,组建大案别动队、类案侦查队、片区侦查队和派出所办案队,持续推进业务、数据、人员、机制“四维融合”,构建形成“中心汇智聚能、全警增智提能、实战用智赋能”的数字合成作战新体系。
变亡羊补牢为精确预警。去年8月1日,市公安局崇川分局智慧侦查中心研判发现,4名可疑人员频繁在辖区某新村进出,疑似作案前“踩点”,遂下发指令至巡特警和属地派出所,街面巡逻警力迅速到位,当晚将正在实施盗窃的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针对当前大型活动举办日益频繁,公共安全风险随之加大的实际,南通公安主动顺应新形势,探索智慧化安保新模式,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数据分析、畅通扁平可视调度指挥、构建全域动态防护机制,努力将大型活动安保做到精准化、高效化、无感化,去年全市446场大型活动安全顺利举办。
警务数字化转型蝶变也让群众和企业在办事中得到实惠。市公安局围绕“线下一扇窗、线上一张网”工作布局,全力打造与现代城市气质相匹配的“好办”公安政务服务体系。线下,市、县两级建成11个公安政务服务大厅、115个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实现6大类32项高频公安业务“一窗通办”,打造形成“3公里、15分钟”公安便民服务圈。线上,升级公安便民服务“一张图”,被公安部确定为科技成果试用项目,在全国多地推广。
汇聚义警力量 共筑“守望联盟”
“民警同志,有三四个人一直在停车场这边转……”前不久,一支由银行保安人员组成的巡逻队身着蓝色背心在南通市区某金融网点周边巡逻时,发现几名形迹可疑的男子,立即将情况上报辖区狼山派出所。民警根据线索,成功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一举破获多起“拉车门”盗窃案。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去年,市公安局创新部署单位联盟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发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履行平安建设的社会责任,围绕党政机关、水电油气、金融文博等重点要害部位以及校园医院、企业园区等集中连片区域,组织发动单位保安人员组建“蓝背心”巡防队,在每日上下班高峰两个时段、治安形势复杂的夜间3个时段开展单位周边巡逻防控,打造群防群治新模式。
“我们单位所有的保安全力响应参与‘蓝背心工程’,既保证了我们厂区内部的安全,也能够延伸到厂区周边,一旦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上!”江苏东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行政后勤部负责人李小伟深有感触地说。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35家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蓝背心工程”参加人数突破2000人。巡防队员统一纳入“单位智巡”平台管理,发现突发案事件、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等紧急情形可通过与公安机关“一键联动”,成为社会面巡逻防控的重要力量、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有益补充。
做大群防群治队伍,做强最小应急单元。市公安局还牵头成立“义警联盟”,以村居(社区)为基本单元,社区民警为牵引,整合社区辅警、网格员、保安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力量,宣传引导和动员商铺业主、物业工作人员、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自愿参与群防群治的人员加入平安志愿者队伍,重点帮助开展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巡逻防控、防范宣传、隐患排查、现场保护等工作。全市公安机关同时依托村居(社区)党群活动室、警务室,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综合哨点”1788个,在医院、大型商超、工业园区等建立“专业哨点”179个,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蓝背心”巡逻队、“红袖标”志愿者……一支支群防群治队伍让民警调解纠纷有了“帮手”、安全防范宣传有了“搭档”、巡逻防控有了“支撑”,成为南通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催化剂和倍增器。(张亮 李荣伟 苏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