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温“战袍”、“捕风神器”护航亚冬会
江苏冰雪新科技闪耀赛场内外
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赛场上,运动员全力以赴;赛场外,科技人员运用前沿创新技术持续助力场内。虽相隔千里,江苏的“冰雪智慧”也在此次亚冬会上大放异彩,从比赛服装到场馆机械,再到特许周边商品,无不蕴含着江苏企业的创新创造。
运动员的服饰是比赛的必需品,更是参赛选手精神的外化。迈橙体育发展(昆山)有限公司为此次亚冬会铁人三项与高山滑雪项目的运动员们提供了700多件装备。“赛事期间,哈尔滨气温很低,运动员需要长期在户外进行活动,这对服装的保暖性以及贴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该企业总经理张伟表示,根据项目特点,企业在服装面料上应用了多种新技术。铁人三项运动员的服饰采用了轻盈、透气且保暖的材料,在保持体温的同时减少风阻、提升速度。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服饰需注重防风、防水与保暖,企业利用透气设计,使运动员在高速滑行中既能保持温暖,又能避免身体过热,以良好状态应对赛场环境。
此次亚冬会的吉祥物“滨滨”与“妮妮”玩偶,一经亮相就销售火爆。可爱的形象之外,来自苏州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还为其注入“温暖力量”。这些玩偶内置电源,设有三挡温控芯片,能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调节温度,启动后可迅速升温,满足人们户外活动时的取暖需求。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研发部副部长张林介绍,除了吉祥物玩偶,虎头帽围巾、高尔夫保暖马甲、汽车方向盘、毛毯等亚冬会特许商品都应用了碳纳米复合加热温控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一张由碳纳米材料制成的柔软薄膜,厚度约为A4纸的一半,具有很强的柔韧性,经过随意折叠也不易损坏。这项碳纳米复合加热温控技术的研发历经8年,研发团队不断优化工艺和设备,拓展其应用场景。2022年,该技术首次应用于北京冬奥会,不仅投用到冬奥场馆的热保障任务中,还被使用在冬奥特许商品和环卫保障团队的服装上。此次亚冬会,应用这一技术的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小到暖手宝,大到毛毯等,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本届亚冬会共设置6大项11分项64小项,其中滑雪登山、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等项目是首次进入亚冬会。为对天气状况进行监测、保障赛场安全,来自江苏的新技术纷纷上场。位于无锡的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主要的气象设备供应商之一,此次深度参与了亚冬会的气象保障工作。为确保室外项目顺利进行,航天新气象带去一项百米级、分钟级的“捕风神器”——P波段风廓线雷达。这是一种专门探测大气风场垂直分布的遥感设备,能以高时空分辨率连续探测150米至16公里高度范围内的风速、风向、垂直气流等气象要素,可提前预警突发性强风或垂直气流变化,为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赛事提供精准气象决策支持。
降雪不仅会影响滑雪赛道的雪温和雪质,还会带来新增积雪,使赛道表面松软、摩擦力增大,既不利于选手发挥,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此次亚冬会,航天新气象使用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协同组网观测。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与其他天气雷达相比,X波段天气雷达以高精细化著称,可探测雪粒、云滴、冰晶等气象目标,能够更早、更准确地捕捉降雪的初始阶段。它可实现探测距离75公里、警戒距离150公里内的中小尺度降雪等天气过程,包括降雪云团运动情况、降雪强度等数据,形成“立体扫描”每一片雪花的“千里眼”。
室内场馆也有江苏科技力量的应用。冰上项目场馆内,湿度过高会造成起雾、结霜等情况,影响运动员视线,妨碍看台观众观赛。本届亚冬会上,迪思特空气处理设备(常熟)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第二代转轮除湿机在哈尔滨冰球馆得以应用。总经理汪永军介绍,公司从事转轮式空气除湿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本届亚冬会共交付4台第二代转轮除湿机,这代产品的能耗与初代相比降低了约28%。(杨易臻 蔡姝雯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