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一批政策“干货”集中发布;一批创新应用平台同步启动;一批优质项目集中签约……2月14日上午,“共启AI+ 新质赋未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在苏州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产业大市苏州用一系列重磅举措,传递出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速建设“百模千景万算”“人工智能+”示范城市的坚强决心和勇气。

  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井喷式发展、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应用走深走实,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苏州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100家,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2024年10月,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五,是人工智能领域重要的技术创新之城和应用创新之城。

  纲举目张,行胜于言。根据现场发布的《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重点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四个方面,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重点加大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布局支持力度,对牵头申报主体、联合申报主体、合作申报主体,分别给予最高1亿元、2000万元、500万元支持;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苏州投入“真金白银”,充分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

  创新的产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当天苏州还配套发布了《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等方面集成推出9条针对性举措,明确对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现场,总规模超650亿元的154个人工智能项目分批签约,其中签约项目141个,总规模490.57亿元;基金项目13个,总规模163亿元,为苏州“人工智能+”注入新动能。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苏州市AI青年创业园、2024年度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江苏省独角兽企业授牌;《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报告》、新材料数据中心(主平台)建设方案、苏州市级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苏州市“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苏州市首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人工智能+”领域标准成果发布;苏州还点亮苏州国产化智算资源池,启用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并聘任人工智能实验室专家。

  这场以“AI+”为名的盛会尽显人工智能的魅力和影响。现场深度展示了众多“AI+”应用场景:苏州人工智能总体发展展示区、10个板块人工智能布局展示区、“人工智能+”重点领域演示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苏州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此外,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百余件展品一起亮相,给参会人员和各路嘉宾带来独特的体验。

  本次大会还设有苏州高新区“人工智能+制造”分会场活动、吴中区具身智能行业对接会、昆山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行业对接会、资本赋能“人工智能+”投融资路演活动四个分会场,并在多所高校进行直播,全方位展现人工智能在先进技术、终端消费、行业应用及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

  插上“AI翅膀”,千年古城苏州逐渐变身人工智能活力都市。

  近年来,苏州持续擦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金字招牌, 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经初步统计,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构建了从科创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的完整企业梯度体系,体系化竞争优势显现,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苏州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排名全国第五,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苏州已初步形成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层核心硬件竞争优势明显,引进和培育以中科可控、长光华芯、亿铸科技、敏芯微、纳芯微等为代表的AI硬科技领军企业;框架层开发平台创新突破,涌现出同元软控、千视通、思必驰等框架层领域领军企业;模型层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在工业、科研、文旅、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42个重点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应用层企业阵营不断扩容,拥有华兴源创、博众精工、天准科技、凌云光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及汇川技术、科沃斯、追觅、江苏北人等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此外还有天瞳威视、图达通、知行汽车、智加科技等一批提供自动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优秀企业。

  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明晰。苏州十大板块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各具特色,通过差异化定位,共同构建起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整体格局,加速形成“十全十美”发展格局。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软件、机器视觉、语言计算、具身智能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进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级,并成功创建江苏省信创先导区、江苏省软件名园。苏州高新区获批通用智能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已在机器视觉、智能医疗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聚焦制造、医疗、能源、低空等9大重点应用行业,打造苏州高新区“1+9”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推进体系。吴中区依托机器人+人工智能千亿级核心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延伸发展,获批人形机器人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在机器视觉、云端协同、具身智能等细分领域已形成技术突破。相城区初步形成以智能网联为核心,数字金融、工业设计等协同发展,量子技术前瞻布局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批量子科技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积极推进苏州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昆山市依托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聚力发展先进计算、智能基础硬件等领域,前瞻部署元宇宙与空间智能,获批元宇宙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吴江区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以及“东数西算”工程长三角枢纽节点,在算力资源方面独具优势,持续深化数实融合,大力实施“AI+吴江”行动,开拓丰富“人工智能+千行百业”场景应用。获批低空经济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张家港市在“人工智能+”制造、医疗、文旅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常熟市积极探索“基础建设+创新驱动+应用场景”发展模式,在“人工智能+”纺织服装、检验检测、医疗健康、低空巡检等方面取得突破。太仓市发挥空天领域发展基础,全力构建空天领域底层数学库算法库融合体系。姑苏区以推动“人工智能+”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形成涵盖古城文化、数字消费、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具有姑苏特色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矩阵。(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