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龄前儿童正与DeepSeek一字一句进行言语互动学习,中小学生运用ChatGPT自由个性化学习英文语法逻辑,大学生编程软件自动生成代码解决数学难题……人工智能正悄然重塑教育格局、重构教育场景。
面对这场技术浪潮,单纯讨论“禁用AI”还是“放任自流”已显狭隘。堵不如疏,阵痛期是必然,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未来的人,与其将AI视为洪水猛兽,不如积极拥抱这一变化,抓住变革契机让技术真正成为助力成长的“数字导师”。
大刀阔斧,政策开路。早在两年前,教育部已高瞻远瞩,印发方案,强调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融合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线城市纷纷响应,选取打造教育领域AI教学实践试点院校,推进中小学强大师资体系与AI教育建设珠联璧合。202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2024年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表明,从2023年至2027年在AI贡献率在线教育市场预估从占比百分比之七提升九个百分点。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方兴未艾,但盲目乐观亦不可取。市场普及率的飙升,势必要有“技术向善”的成长生态保驾护航。从社会层面看,科技企业、教研机构需研发智能诊断系统,用优化算法推荐优质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既正确又合法合规;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AI教育应用标准,完善审查机制,分级分类建立数字内容“营养标签”制度。当把握好政策优势,实现同频共振,AI才能真正成为普惠性教育资源。
归真反璞,教亦多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好学生,精准施策是关键。目前,我国K12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千人千面,想要精准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人工智能的崛起,则提供了破题之法。AI伴学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掌握情况,提供精准配套化学习内容,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形式相对固定的模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人工智能教学深度介入日常教育,知识获取变得便捷,教育重心自然应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迁移。从教师层面看,规范用法回归AI工具本质是妙手。开发人智协作课程,培养信息甄别、步骤使用、创新整合等核心素养;革新作业评价考核标准,侧重过程性成长而非固定化答案;建立弹性教学机制,对AI辅助学习给予分层指导。唯有让教学比AI更懂学生,才能守住教育的育人本质。未来,教培领域“生成式” AI教师的产生势必会促进人类教师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两类教师在磨合中终会达成一种有序协作关系。人民教师将从备课批改、培优补差的补偿性教学事务中解脱,转型成为AI教学的护航监督者,确保AI教学这把“双刃剑”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引导榜样,教以智方。针对AI答疑,家长的态度不置可否、喜忧参半。到底是提升效率补齐知识点,还是丧失思考养成惰性思维,全在一念之间。从家长层面看,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是重中之重。孩子会用AI是“善假于物”的表现,使用工具从来都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家长,不能忽视自身教育引导的首则,一定要说清道明,AI手段只是辅助学习、解决问题的工具,绝不能因为一时贪闲,让渡了作为人的创造力。家长自身更要理解AI工具的底层逻辑,教会孩子用AI查阅资料而非代笔创作,用智能题库查漏补缺而非直接获取答案,用编程工具验证思路而非替代思考。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人类的生活阅历,在需要结合社会热点或孩子自身经历进行教育时,人工智能只能输出冰冷刻板的文字,导致孩子对新鲜事物预期降低,这就需要家长主动在亲子互动中建立“技术服务于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价值引导,让孩子明白AI只是延伸思维、认识世界的工具而非思考的替代品,要在自主探索、体验生活中深度思考,在创新实践中茁壮成长。
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前,不必陷入“围追堵截”的技术恐慌中,当政策保驾护航,社会构筑堤坝防护网、院校转型创新孵化器、家长成为智慧引路人时,AI将不再是吞噬思考力的“黑洞”,而是照亮求知路的“北斗”。路虽远,行则将至。绘制人机共教共育的图景在不久的将来终会实现。毕竟,我们培养的不是与AI竞争的“做题机器”,而是驾驭数字文明的下一代。(陈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