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恒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始终站在改革潮头的江苏,如何在新征程上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在新挑战面前敢闯敢试、走在前做示范?

  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江苏担负着“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任。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调研发现,江苏坚决把党中央通过的各项改革方案落到实处,以科学理论之“矢”射江苏改革实践之“的”;

  坚持探索推进集成改革,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行整合、裂变,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创新资源要素流动配置,变加法效应为乘数效应;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位于江苏昆山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再启征程 担负新的改革使命

  从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国内咖啡“三分之二昆山烘焙”,过去20年里,昆山能始终位居中国县域经济榜首,靠的就是不断锐意改革,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可能做成极致。

  具识变之智,绘应变之方,奋求变之勇。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江苏人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江苏考察调研,多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江苏“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赋予了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

  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曾抢抓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江苏,又一次站在了时代潮头。

  制定“任务书”、拿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一步一个脚印,提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的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江苏提出按5年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整体推进,率先突破那些中央要求江苏试点先行、江苏发展最为紧迫、具有牵引性意义的改革事项,以改革攻坚不断开创江苏发展新局面。

  ——瞄准提升改革的质量与水平发力,务求于发展有利、于民生有益、于群众有感。江苏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从地方事权出发,结合实际,逐项落细落小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改一件成一件。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江苏在全国较早建立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制度,省委深改委成员每人每年联系一项重点改革事项,市县层面也建立相应制度,每年省市县三级联系的重点改革任务达到2000项左右。

  集成创新 推进改革钩深致远

  告别“耿车味”,迎来“耿车蓝”。曾一度被列入全国八大重点环境整治区域的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电商家具、生态农业,昔日“垃圾镇”变身“电商镇”“生态镇”。

  耿车的变化是宿迁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缩影。过去三年里,宿迁市累计实施1232项改革项目,252项成果获全国、全省推广。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立峰说,改革步入深水区,单一性改革越来越少,迫切需要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相互补充、协同发力,加强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协调性,提升弹性韧劲,增强改革合力。

  江苏是全国较早推进集成改革的省份。2017年7月,江阴被正式确定为江苏省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县市。2021年9月,宿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任务,三年多来,宿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实融合”、工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农业“接二连三”等新机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全国排名再进一位。

  从试点县到试点市,从开发区到单个领域,集成改革如今在江苏遍地开花,各种“一站式”工作模式、多部门协调机制普遍建立。

  集成改革凝聚合力,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藩篱。

  加强制度供给,打通堵点卡点。南京大学杜灵杰教授的一项研究去年7月被列入江苏省科技厅“攀登项目”。“按惯例要承担过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人员才能申报,但在‘试验田’里,可以打破常规、直接申报。”杜灵杰说。

  这块“试验田”是江苏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制度创新。2024年,江苏新设规模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加快建设3家基础科学中心,开展首批“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建设1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

  坚持“长期主义”,化身“耐心资本”。清陶能源初创团队长达两年没有创造实际经济效益,昆山却坚定兑现一亿元人才资金,如今企业已跻身胡润研究院“2024全球独角兽榜”。常州2024年迈入“万亿之城”行列,新能源产业功不可没,中创新航、理想汽车等一众明星企业的涅槃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核心技术“攻坚行动”、高校科研“策源行动”、人才引育“登峰行动”、体制改革“探路行动”……江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剑荣表示,江苏力争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创新资源统筹协同、财税金融支持等领域,率先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果。

  人为标尺 共绘高品质生活图景

  孩子出生要办一堆手续,以往家长要跑好几趟,一次次填表。句容市“新生儿一件事”只需要跑一次,甚至“零跑动”,最快一天全部办妥,得到群众认可点赞。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追求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共绘高品质生活新图景。

  2024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校毕业生“强技计划”,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服务,让大学生技多不压身;高邮市打造四级联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年累计下沉专家近千人次;南京江北图书馆创新探索“两权分置”改革,开馆一年来总流通265万余人次……公共服务愈发便捷可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

  共建共治共享,参与度决定满意度。张家港市永联村探索打造全国首个村域数字乡村信用平台,为每位村民描摹“信用画像”。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信用体系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形成知信、用信、守信的良性循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会客厅”,长江之畔的南通五山终变成张謇的梦中模样;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贾汪区的采煤塌陷地成为周边城市近郊游热门目的地……

  水韵江苏脉动千年。江苏以改革之力塑造生态优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常州溧阳天目湖流域,依照“破坏者赔偿、使用者付费、保护者收益”原则,以“水生态容量”为约束性指标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建立起来。太湖之上,世界首创的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正式上岗,宛如一座移动工厂。

  万物有灵。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长江江苏段江豚数量达126头,多个大型江豚家族被发现;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良好标准的太湖里,荇菜参差,桃花水母再现;东台条子泥湿地里,数万只候鸟在此越冬……2024年江苏“物种宝库”更新至8842种,较2022年增加1939种。

  “哪里矛盾最集中、问题最急迫、疙瘩最难解,改革就要指向哪里。”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江苏要紧紧围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坚持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坚定自觉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