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近日举行。苏州在展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推出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记者采访发现,以工业体量大、制造产业链配套全、营商环境优为特色的苏州,正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智为用”成为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路径。

  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活动现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产业发展聚焦应用

  独臂小伙借助强脑科技仿生手弹奏起钢琴曲《大鱼》,人形机器人以灵活的身姿为他伴舞……2月14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开幕表演里的场景,启发人们对苏州人工智能产业更多想象。

  检测穿戴者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识别出穿戴者的运动意图,做出各种精细动作……由钛镭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的这款仿生手,传递苏州发展人工智能的鲜明应用导向。

  在苏州,AI应用正聚焦低空经济、医疗、文旅、金融等15个重点领域,加速渗透、赋能千行百业。

  农业种植情况人工分析费时费力,对着农田拍张照片传到AI“作物云”平台,就能对作物长势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基层医疗人才短缺,“数坤坤”AI诊断系统帮助基层患者对接大医院医生,让单一疾病诊断准确率达98%;高校毕业生求职简历投递不精准,“梧桐”青年就业服务大模型将求职简历数据与招聘岗位需求智能匹配,促进就业意向达成。

  活动现场展示的脑机接口智能装备。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政策支撑“以智为用”

  作为苏州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盘,强大的制造业既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的沃土,也是人工智能赋能的重要场景。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7万亿元的苏州,制造业增加值已突破1万亿元,工业体量大、配套全、垂直整合能力强。以“AI+制造业”为主攻方向,苏州去年以来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行动,“以智为用”成为政策导向。

  苏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赋能,推动产业基础结构、政府服务流程和城市运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这次大会上,苏州继续加码,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推出14条针对性政策。在促进高水平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对牵头申报主体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

  人才是应用的执行者,苏州对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予以顶格支持。在领军人才计划中设“人工智能专项”,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旨在更快吸引集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以智为用”的政策导向激励企业加快研发创新。拥有机械手、搭载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追觅科技扫地机器人,通过不断学习“学会”了自主更换工具配件,干活更加得心应手;基于临床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疾病模型,启光德健用AI筛选药物分子,让研发效率提升了5倍……

  观众在观看机器狗表演。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抱团成群塑造优势

  “更多功能的实现,不仅靠算法模型的进步,更需要智能体的整合。”苏州清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奇峰说,从自主研发教育专用大模型到打造视听教育智能体,公司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背后是人工智能叠加整合的力量。

  以集群化发展打通链路衔接、形成良好生态,苏州不断夯实人工智能集聚裂变的基础。此次大会上,投资总规模超490亿元的141个人工智能项目集中签约。记者注意到,不少项目业务高度匹配、互为产业链上下游。

  从国产智能芯片到智能制造集成设备,从开发框架平台到垂类大模型,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苏州正在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每一块产业链拼图都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截至目前,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已有相关企业超2100家,其中核心企业667家,构建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企业的完整企业梯度体系。

  大会现场,MagicBot人形机器人向参观者主动问好、引导参观并介绍产品,对参观者有问必答。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魏兵说,苏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科创企业扎根于此。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闭幕时,许多人仍感觉意犹未尽,产业合作交流仍在会场外继续。一些企业人士向合作者介绍其研发的机器人如何实现高稳定性空翻之类的创新,他们希望能在苏州实现企业迈向产业更高端的“全新一跃”。(记者张展鹏、杨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