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技术、新机制、新力量带来社会治理系列变革
治理“微创新”,增效亦增温
2月11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钵池街道开展“暖‘新’元宵话团圆 ‘骑’乐融融庆元宵”活动,志愿者和外卖骑手在一起包汤圆、猜灯谜,共迎元宵节。赵启瑞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2月12日元宵节当天,22万人次涌向南京秦淮灯会,现场5G智巡机器人和4600多名警力默契配合,网格式巡查监控和大数据实时调配,如毛细血管般渗透人潮。一个个“微创新”合奏成这场安保交响曲,让人们得以平安尽享火树银花之美。
从春运车流中的AI治堵,到外卖小哥为独居老人送上年夜饭,再到以“随手拍”动员城市治理新力量……过去一年间,无数这样的治理“微创新”在江苏大地悄然发生。
新技术驱动精准治理
今年春节假期,苏州高速公路日均出口流量达112万辆,比去年增长8.32%,其中流量峰值达156万辆,同比增长12.36%。“车更多了,但高速平均车速却同比提升0.51%。这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科长郄中洋说。
依靠自主研发的高速路网大流量预测模型,交警可提前掌握未来一刻钟到3小时的短临期流量,以及1—14天的中长期流量变化,便于枢纽、收费站等节点提前调控。“我们还通过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智能诊治模型,在春运开启前提前排查道路隐患。”郄中洋介绍,该模型把现有和道路相关的40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苏州地方标准“装入”AI,实地采集的信息一输入,就能给出隐患判断和整改方案,单个隐患检测速度仅25毫秒,可节省90%以上的排查费用。61条路段通过智能诊治和治理,亡人事故数和亡人数同比均下降70%。
新技术正成为交管“战力倍增器”。大年初四下午,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速一大队指挥室大屏上,突然闪现红色三角形警报,巡逻无人机传来实时画面显示,一男子正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步行。值班交警立即操控无人机喊话,“危险!停止前行,立即靠边!”听到喊话声,该男子停步靠边,不一会儿被赶来的警车接走。
隐患及时消除,南京交警高速一大队大队长高峰放下心来。他介绍,沪宁高速是江苏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直通南京主城,又是开放式匝道,走失老人、骑车游客误上高速时有发生。以往这些问题主要靠群众报警或交警巡逻,效率不高、处置也慢。为解决这一治理痛点,去年8月南京交警在高速一大队管辖的27.6公里沪宁高速路段布设6个无人机方舱,启用无人机定时定向自动巡航和检测。
“今年春运,这些无人机发挥了大作用。”南京交警高速一大队马群检查站站长刘志海说,这些“空中交警”能自动识别事故、违停、占用应急车道等异常警情,还能喊话、投放应急包,解决了过去“看到喊不到”等问题。“现在6架无人机采用‘蛙跳’模式接力自动巡航,一天可来回巡航超50趟,效率较过往车巡提升10倍以上。”
下了高速,也有“空中交警”护航。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段宁晖介绍,“金陵飞鹰”警用无人机战队应用已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重要节点枢纽,从定时定向巡航到违章抓拍,从缓解拥堵到事故处置,无人机已成为交通治理的一大帮手,今后还会将无人机抓拍与违法曝光平台连接,对城市快速路上分心慢驶、开车玩手机等顽疾进行精准治理。
新机制凝聚更多合力
2月9日上午,镇江市陵口镇智慧消防服务中心接到该镇一眼镜厂仓库烟感装置的连续报警信息。“我们第一时间拨打了眼镜厂负责人电话。”值班人员张志辉和同事赶到现场时,厂区负责人已将初期火势扑灭。经检查,火灾是太阳光直射到一颗水晶球上点燃纸箱引起的。
“传统的智慧消防设备侦测到火情后多只有‘三板斧’——报警器发出蜂鸣、向用户发送短信、后台机器人拨打用户电话。如果这些都没能起到作用,火灾只会继续蔓延。”镇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纪洪告诉记者,陵口镇这种智慧模式将服务机制与技术结合,实现火灾从报警、复核到处置的完整闭环,为众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廉价可靠的安保选择。
“乡镇小微企业众多,受限于企业规模与效益,不少企业无心也无力在消防设施上进行更多投入。”丹阳市消防救援大队负责人孙靖分析,像1000平方米小厂房自行安一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要约10万元。鉴于此,陵口镇“智慧消防”创新采取市场化方式,由第三方运营单位建设运维统一的24小时值守备勤的智慧消防服务中心,企业、单位、居民购买消防安全服务。运营自负盈亏,用户通过“投票”倒逼运营单位提高服务水平。“接入统一管理的智慧消防系统,一个覆盖面积50平方米的探头一年只需要120元,整个厂房一年费用仅2400元。”孙靖说。
除承担日常安装、运维、巡查、宣传培训外,智慧消防服务中心还提供“初起火灾处置”服务,打造“15分钟响应圈”,处置、复核率不低于97%,张志辉这次处置的就是最新一例。目前,该模式已向镇江所有镇街复制推广,接入单位已有4.09万家,接入点位24.79万个,镇街级智慧消防服务中心增长至38个。
社会治理中从接收到反应、决策、处理,技术“微创新”结合机制“微改进”,让处置闭环形成更快速。
1月19日,南京市民朱先生路过江宁区江宁街道天平路涵洞时,发现“涵洞光线昏暗,路面坑洼不平,每逢雨天就积水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他随手一拍,将情况反映到“随手拍”平台。16时01分,江宁区群众诉求集中快处一体化平台收到问题;1分钟后,区城运中心就派发给江宁街道指挥中心;16时05分,街道指挥中心调度属地社区前往现场勘查;16时30分,社区确认情况属实,当即启动应急维修程序,还在坑洼处设置了警示标识。次日上午,道路临时修复完成;第三天,全面恢复畅通。
江宁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科长李哲介绍,“随手拍”设置市民、政务两个端口,鼓励市民投身社会自治,网格员也会在日常走访中上报发现的问题。凭借“一网统管”体系赋能及多方数据互联互通,“随手拍”凝聚更多合力共绘城市治理“同心圆”。去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江宁的“随手拍”平台已累计解决市民关切问题2764件,办结率达到96%,满意度高达98%。
新力量捎来更多温馨
“吴奶奶,我们给您送饭菜来了,还带了对联和福字。”蛇年春节前夕,扬州90后外卖员谈冬雪和丈夫一起来到邗江区邗上街道五里社区美琪小区吴奶奶家中拜年。
今年,谈冬雪夫妇连续第三年春节坚守岗位。五里社区有不少吴奶奶这样的独居空巢老人,“邗上小哥”党支部党员们主动发起免费给独居空巢老人送餐行动,好心的谈冬雪夫妇也参加进来,经常上门看望老人、帮助处理生活琐事。“平时我们忙着送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觉特别有意义。吴奶奶快90岁了,一个人生活,每次给她送东西,她都很开心。”谈冬雪说,在这个团圆的时刻,老人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份关怀与陪伴。
这个春节假期,扬州熊猫爱心车队4名网约车司机组成“爱心小分队”,为10户老人送年夜饭上门,并结对成为老人们的“专职司机”,方便他们外出看病、出门办事。外卖小哥兼任“助老送餐员”,每天为邗江区双桥街道虹桥社区60户老人送去热气腾腾的午餐。送餐一次得10个积分,满50个积分小哥们就可兑换一份午餐。
当新就业群体在城市奋力奔跑时,他们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合伙人”,同时也是社会关注和保障的重点对象。
正月初十,记者接通王计兵的电话时,他已回到昆山开工好几天了。这个春节,有7年多工作经验的外卖骑手王计兵登上央视蛇年春晚舞台。“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句为人熟知的诗,是“外卖诗人”王计兵写下的。
在昆山,有约3.6万名外卖小哥奔忙服务市民,他们的职业安全保障情况如何?法治如何守护这些“赶时间的人”?外卖骑手权益保障问题进入了检察机关视野。昆山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高建强介绍,检察机关通过走访代理公司、与外卖骑手交流、发放数百份问卷、对接行政机关、调取裁判文书、梳理94起劳动争议案件,摸到了平台运行、外卖小哥权益保障实际情况。基于此,他们制发检察建议,提出拓宽工会维权渠道、强化职业安全保障、优化城市配套服务等3项建议。昆山市总工会开展专题研究,推出74项优化举措。
对外卖骑手最关注的职业伤害问题,当地检察机关会同总工会协调人社部门探索职业伤害兜底保障制度,按照每单5分钱标准,在骑手接单时自动为其缴纳职业伤害保险。依托检察建议和人大代表建议双向转化机制,这份检察建议还被转化为江苏省、苏州市人大代表建议,推动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在苏州全市落地,目前已惠及新业态劳动者近2000人,发放医疗费、伤残补助金等5860万余元。
如今,针对新就业新业态群体党建项目在昆山全面开花,“昆小哥医院”“昆小哥学堂”“昆小哥驿站”等建设起来,工会、社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等纷纷把“小哥”纳入专项服务范畴。“我和其他‘小哥’聊天时发现,在驿站、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下,‘小哥’们还懂得了不少劳动权益保障知识,学会了面对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王计兵说,在检察建议推动下,“小哥”们越来越强地感受到了存在感,职业安全感也增强了。(陈月飞 胡兰兰 倪方方 陈珺璐 方思伟 卢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