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三百七十一万标箱,再创新高——
驶向深蓝,南京港再续“江海传奇”
去年年底,“鼎秦”轮顺利从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驶出,这是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靠泊的最大载重吨位船舶,其出港也标志着南京港第一条直航的远洋航线——“南京—巴西桑托斯”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南京港实现水运航线和港口能级的“双突破”。
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水路运输具有运载能力大、成本低、单位能耗少的优势,我国的外贸运输90%以上通过水路来实现。2024年是全面推进“水运江苏”建设第一年,也是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的关键一年。记者从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获悉,2024年南京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达371万标箱,同比增长7.2%。
黄金水道再提“含金量”
去年10月,中国籍散货船“荣达上海”轮装载着56500吨铁矿石,在南京海事、交运部门双重保障下,成功靠泊南京港新生圩港区。这艘长约200米的巨型海轮,以11.8米的吃水深度刷新南京港开埠以来进港船舶吃水的最大历史纪录。
一寸水深一寸金。以5000吨级货船为例,航道水深每提高0.1米,可多装载450吨左右货物,利润可提高12%。从11.36米到11.6米,再到11.8米,南京港船舶吃水深度用一年时间实现两次跨越。该港2024年共推动9艘11.6米以上深吃水大型海轮靠离泊,长江12.5米深水航道“黄金效能”进一步释放。
南京港为深入内陆腹地的深水海港和国际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是长江中上游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同时处于长江航道与京沪铁路交汇点,高速公路路网繁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公铁水”枢纽,还拥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实现水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港口,货物转运有突出优势。作为曾经长江沿线最大的枢纽港口,南京港如今要重塑“江湖地位”。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建设处处长黄河清介绍,南京港去年新增南美及远东国际远洋航线,国际航线总数达15条,开辟北至环渤海湾地区、南至粤港澳大湾区内贸干线网络,中转支线覆盖长江流域“六省一市”;建成龙潭、新生圩、西坝3个铁水联运枢纽,铁水联运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2000万吨。
起点高,目标远。根据去年获批的《南京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南京港将形成“一港十三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形成码头泊位245个、泊位通过能力3.8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960万标箱。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会上,该市发布32个重点项目,预计3年内完成总投资超400亿元。
智慧港口长出“千里眼”
在南京港龙潭港区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堆场内,一排排高达20余米的轨道吊巍然矗立。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相当于10层楼高的轨道吊上,竟难觅操作人员的身影。
“他们在几公里外的办公大楼里利用‘智慧大脑’远程操作。”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刚建介绍,龙潭港是长江沿线单体规模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有10个泊位,平均每天有40余艘集装箱船停靠。自从有了“智慧大脑”,一个工作人员就能同时操作3到4台轨道吊,效率实现倍增。
龙潭港智慧化改造以后,远控操作司机作业量较传统作业模式提升近2.5倍,远控作业箱量创下最高8.3万标箱的单月纪录。对于航运企业而言,通航效率与收益紧密相连,班轮停的时间越久,产生的靠泊费用、人员工资等就越高,超出计划还会影响交付时间,严重的可能会被客户要求赔偿。
“智慧港口对提高港口整体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我们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加快打造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智慧化码头,构筑了‘千里眼’,打造了‘智控精兵’。”南京市交通运输局港航发展处处长符俊说,南京港的作业条件、作业效率、硬件设施属于国内港口前列,省内大型航运公司的航线中有一大半都涉及南京港。
城市发展乘势“扬帆远航”
去年底,长江引航中心机关总部迁址南京鼓楼下关滨江板块,这是交通运输部设在长江的唯一引航机构。落户新家,长江引航中心推出10项举措,为南京1000多家港口和航运企业带来“升级版”服务。
鼓楼滨江曾是南京开埠通商的“老码头”,如今已经是南京航运物流产业发展的新地标。这里建成投用长江国际航运中心等超50万平方米的航运产业载体,汇聚全市大量大中型航运企业,海事局、航道局、航运交易中心、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等众多航运政务服务机构以及商协会入驻。区域内的南京航运中心公共服务大厅还整合了交通执法、海事法院、航运保险等南京地区几乎所有的港航政务服务单位,提供智慧、便民、高效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港口发展还与区域经济休戚与共。在龙潭港,全国首座锂电池集装箱专用堆场设计年吞吐量3.4万标箱,现正打造安全、高效、经济的新能源产品运输通道,货物直运沿海主要港口及日韩和东南亚,为当地的新能源产业送上“近水楼台”。
“南京港龙潭港区为街道发展临港经济、开展国内外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栖霞区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龙潭港的支持辐射下,街道吸引了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包装等物流环节的企业;围绕港口发展,船舶制造与维修、港口机械制造、装备工程等临港产业企业也纷纷进驻街道。
大城有大港,大港兴大城。未来,南京锚定港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将在开发区、产业园区内优先确保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新型材料、光伏、白色家电等港口偏好型产业落地,推动出台“新三样”便利出口监管服务举措,打造互融共生、分工合作的新型产业生态。(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