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创新的澎湃动力在常州科教城内涌动。在2月16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园区在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同时,再次吹响创新出发的号角。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创新之核’的责任和使命。”市政协副主席、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说。
擘画未来,高水平编制《三年行动计划》
未来3年之路如何走?去年,常州出台《常州科教城强化“创新之核”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了园区未来3年的发展思路、行动目标和创新举措,并将统筹全市资源,助力科教城打造“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先行试验区”。
同时,园区强化内部高效管理,制订了《常州科教城公共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提升方案》,加快推动公共研发机构建立“事业单位+运营公司(团队持股平台)+基金”的运行机制。目前,南大研究院、中科智能院、江大研究院、常州数控所4家院所已完成平台公司注册,团队、项目陆续入驻。
产业创新,链式发展激活增长新引擎
2024年,常州科教城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培育功能全面增强,园区产业规模与质量实现“双突破”。全年园区企业开票销售额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03.46亿元,同比增长12.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园区围绕“1028”产业体系,科技招商与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全年引育新质生产力项目125个,其中博士及以上人才领衔项目63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11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3.88亿元,同比增长49.6%;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年快速授权新能源领域发明专利870件,占全市总量的40%。
创新的生态,激发出企业发展的活力。龙城实验室联合工业母机“国家队”深化技术攻关,其提出的“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快速测评”课题入选中国科协“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并参与6项国家“04专项接续”项目,彰显重大科研平台实力。
教育提质,产教融合打造职教新高地
常州科教城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并进,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高等教育成果丰硕。常州大学新增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科研实力再上新台阶。伊格·亚历山卓夫教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王建浦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影响力显著提升。
职业教育领跑全国。2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个专业群通过国家“双高计划”验收,信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取得实质性进展。职业院校全年斩获全国(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263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人才培养质量持续领跑。
产教融合纵深推进。合成生物、新型电力与高端装备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产科教联盟成员扩至108家,全年解决企业技术需求242项,促成技术合同登记金额7544万元,校所企协同创新效能持续释放。
人才集聚,“双岗互聘”构筑创新强磁场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024年,常州科教城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优化,构建起“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
“双岗互聘”释放人才效能。全年推动947名高层次人才参与“双岗互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109项,争取项目经费1.8亿元,改革经验获《人民日报》点赞,并获省委深改委专题推介。
高端人才引育量质齐升。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336人,其中博士及以上261人,企业院所招商引进博士占比由24.3%跃升至48.3%。32人入选省“333”工程,23人获评市“龙城英才”,人才梯队更加完善。
龙城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人才根基。公共研发机构引进硕士以上人才79人,同比增长100%,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一路走来,常州科教城始终沿着创新的主线,一步步踏实前行。今年,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常州科教城将进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开启发展全新华章。(姜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