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礼赞,让世界再一次见证“中国红”的文化含金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强化了民族凝聚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2025年1月,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缕年味弥漫全球,一场以苏州为主会场的“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活动惊艳开场,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苏州文投”)别开生面推出超有料的22集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不仅把苏式美学和AI技术玩出了新花样,更把非遗文化送上了“热搜C位”,成为非遗文化出海的新晋“网红”。

在此期间,苏州文投通过海内外媒体平台大放异彩,相关融媒体产品强势“出圈”,话题热度一路飙升;海外反响尤为热烈,YouTube平台上发布,AI短剧视频单日点击量破万,1008家海外主流媒体争相转载,覆盖受众高达2.64亿人次,创造了我国非遗文化出海的又一“现象级爆款”。
非遗,绝非封尘于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鲜活于当下、炽热于时代的“超级IP”。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多次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苏文投的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紧密联结非遗,开辟出一条非遗与文旅双向奔赴的创新之路。在AI技术的赋能下,虎丘泥人、桃花坞木刻年画、昆曲等非遗瑰宝以更加灵动、鲜活的面貌跃然屏上,不仅细腻还原了非遗文化的精髓,彰显了苏式非遗的独特韵味,更以创新形式提升了苏州的文化软实力,为地方文旅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12月,春节成功申遗,正式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硬核”魅力的全球展示。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在《“非”一般的酥年》短剧中,虎丘泥人唱Rap、昆曲和陕北民歌“梦幻联动”,还有苏式园林、苏绣等非遗元素轮番登场,不仅给非遗文化注入了“科技血液”,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潮”了起来,还通过将苏式美学与AI技术创新融合,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更带着苏式年味扬帆出海,让中国传统文化“火”起来。墙内墙外两头香,这是苏州非遗文化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AI新技术的加持为非遗文化展示按下“快进键”,让世界都看到了非遗中国年的魅力。这种“传统+现代”的混搭,让非遗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海外媒体发布的稿件《Innovation from Jiangsu: AI Short Series Launched, Unlocking a "New Pose"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江苏创新力作:AI短片上线,解锁春节非遗“新姿态”》)中提到“这部短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非”一般的酥年》是一次文化创新的成功试水,更是非遗文化拥抱时代、走向世界的有力信号。在春节成功申遗的大背景下,这部短剧的传播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全球对中国非遗文化的热情。
如今,“文化自信”已深植于心,融入每一部创新的文化作品,体现在每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之中。AI技术与非遗文化的碰撞,打破了传统传播的界限,让古老非遗在Z世代中圈粉无数,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
从苏州古城到世界舞台,《“非”一般的酥年》见证了中国非遗文化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文化创新成果,以时代之笔,绘就非遗新画卷;以科技之力,奏响文化新乐章。让中国非遗文化搭乘时代的“高速列车”,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硬通货”,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因中国非遗文化的绽放更加绚烂多彩。(刘巍巍、严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