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淮安市平安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各司其职忙生产,一排排钻孔机、理针机等自动化设备全速运转,一根根不同规格的医用缝合针快速生产、打包入库,各道工序有条不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如何在直径仅有0.4毫米到0.5毫米的医用缝合针尾部进行高精准度的钻孔作业?公司副董事长韦小闽介绍,除了在非标产品方面持续发力,企业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在缝合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应用,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使用新方法实现高硬度缝合针的精准可控钻孔。经过数年的沉淀与研究,企业已掌握了一套“独门秘籍”,并在生产加工、工艺优化和产品品质方面实现了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韦小闽口中的“独门秘籍”指的是每道生产工序中专门配置的自研设备,它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控产品的精度误差、提高良品率,还能降低人工成本,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这些自动钻孔机,就是企业的自研设备之一。”韦小闽拿着一支刚打过孔的缝合针告诉记者,缝合针尾部的钻孔作业是企业最关键的生产工序之一,未投用这些设备之前,需要安排150多人进行手工打孔,误差和损耗不可避免,日均产能也只有5万到8万支;自从上了自研的新设备后,日均产能最高达35万支。

  “另外在理针工序,我们也结合企业的特点,自主创新方式方法,提高产品的一致性。”韦小闽指着眼前一台精巧的设备介绍,这是企业去年新研发的设备,利用光感原理,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检测针体形状,从而判断缝合针的头部或尾部,再进行自动翻转并运输至相应的存储空间,20多台设备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看管和维护工作。

  除此之外,近年来,企业还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速向数字化、自动化转型。例如,在注塑成型环节,采用高速注塑机,缩短制品成型时间;在组装环节,运用机器人进行精准组装,有效减少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和误差,提高组装质量和效率。企业先后取得了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CE证书;拥有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29个,2023年被评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4年被评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2024年,企业开票销售近6000万元、同比增长21.77%,产能超过8000万支。订单主要来源欧洲、南美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地区,得益于稳定的产品质量和高标准的服务保障,企业先后与10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关系。”韦小闽说,今年将大力开拓内销市场,整体销售额有望突破亿元。

  “清江浦区位优势明显,医疗产业集聚,投资前景广阔,营商环境一流,让我们可以放心投资、安心经营、顺心发展。”韦小闽表示,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热忱邀约各类创新人才,争取在医疗器械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