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生一个月的早产儿敏敏(化名)持续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最高心率达到301次/分,抗心律失常药物耐药、电复律无效,且出现心力衰竭,保守治疗无望。为了挽救小敏敏的生命,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多学科团队协作,实施射频消融术,成功治疗了敏敏的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是目前国内体重最小的消融成功治疗先天性心律失常的儿童病例。
敏敏是36周出生的未足月早产儿,体重3.8公斤,出生后即发现其反复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240次/分左右,给予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但发作逐渐频繁。出生后第12天开始持续发作,心率最高达到了301次/分左右,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无效,顽固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造成敏敏心力衰竭越来越重,已开始危及敏敏的幼小的生命,情况危急。
为此,医院联合开展多学科讨论会,经充分评估病情,与家属详细沟通,决定在全麻下为敏敏施行射频消融术。心脏电生理专业组教授陈明龙、主任医师陈红武、副主任医师王骋等组成的手术团队完成刺激、标测、消融和验证;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副主任刘存明、马蓉带领团队进行插管、麻醉、动静脉置管,全程监测敏敏的生命体征,护士长张萍和刘双源直接加入现场护理;儿科副主任缪晓林、副主任医师张振兴、主治医师田强等带领新生儿重症监护团队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右侧颈内、左股静脉穿刺、置管,并时刻观察敏敏的病情变化;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顾海涛、小儿外科副主任顾群等专家在现场守候,随时准备开胸抢救;儿童ECMO团队全程准备,为手术保驾护航。

经过电生理检查,敏敏在术中被诊断为右后间隔旁道,主任医师陈红武在三尖瓣环后间隔消融后旁道断开,随后反复进行心房、心室程序刺激,均未诱发心动过速。术后敏敏安返病房,心电监护下显示为窦性心律,120次/分左右,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据悉,射频消融是通过股动静脉或颈内静脉等途径,把电极导管插入心脏,用电生理标测技术标测到心脏内异常电传导通道或异位兴奋点,利用消融导管的金属末端释放可控的射频电流产生热能,使局部异常心肌细胞干燥坏死,从而阻断异常的电传导,达到治疗目的,通常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目前国内外电生理医生行射频消融术常规选择大于5岁或15公斤以上的患儿,而敏敏仅仅出生1个月,体重3.8公斤,年龄小、心功能差,手术难度极大,首先是要保障术中安全平稳的麻醉,其次,手术医师需要对患儿颈内静脉、股静脉等多条血管进行穿刺,以备后续插入电极导管。小婴儿血管极细,大大增加了穿刺难度。此外,手术医生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精细标测确定病灶所在位置,操作消融导管精准送达心脏靶点位置放电消融,在婴儿极小的心腔容积精细标测,精准消融。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得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尤其是先进的心脏电生理技术和危重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支持。此次技术突破,不仅挽救了敏敏的生命,也为全国低龄、低体重先天性严重心律失常的儿童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田强、戴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