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
破解“四小问题”,江苏新学期出实招
春寒料峭的开学季,宿迁市实验小学内洋溢着勃勃生机。操场上,车轮跳、编花跳、连锁跳等多种类型花样跳绳轮番登场,孩子们乐在其中。在该校,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前不久,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坚定不移把学生成长质量作为判断教研工作质量的根本,坚决扭转只关注学生学业考分的倾向。其中,要重点破解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
新学期伊始,全省义务教育学校“2·15专项行动”在各地各校落地,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课间活动时间调整至15分钟。
在常州,全市体育老师本学期第一场教研活动就聚焦“2·15专项行动”开展。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韩志祥介绍,常州提出“333路径”,设立专项行动督查机制、大课间工作量认定和学校综合考核评价,市教科院也将搭建专家引领、名师工作室等多维平台,提升体育教师课程理解力与执行力。
在每天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里,学生们都做些什么运动?
跳绳、羽毛球、篮球、足球……在宿迁,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体育运动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模式。学校引导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了让体育活动形式更加多元,学校结合地方文化、校本特色编排课间操,有的学校还融入泗州戏、“霸王举鼎”等宿迁传统文化元素创编武术操。“近3年,全校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优秀率呈连续增长态势,近视率连续两年下降。”宿迁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刘扬指着一份调研报告欣慰地说。
盘活有限的校园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自由活动的场所,考验学校管理智慧。走进宿迁市宿豫区燕山路小学,记者看到,校园里标记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区:跳房子、扔沙包、滚铁环……
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还是不愿意走出教室,怎么办?在昆山市信义小学,课间活动创新引入机器狗带领学生在大课间活动跑步,引起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好奇心。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孩子返校后有焦虑情绪怎么办?近日,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在连云港开启,不同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课程覆盖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等不同群体。
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也在持续推出心理健康系列课程。2月19日,在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直播课上,南京市力人学校心理教师胡慧敏引导家长科学帮助孩子制定新学期规划,“假设孩子本学期的数学学习目标是从80分提升到95分,要合理预判阻碍,有针对性列出应对计划,并非一蹴而就。”
省教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破解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四小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策层面形成合力,结合科学干预与长期健康管理。以预防优先,通过早期干预降低问题发生率。学校在实施方案时要避免“一刀切”,结合儿童个体差异制定措施。同时,长期跟踪建立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连续性健康档案,动态调整策略,让孩子能以更健康、更阳光的状态迎接学习和生活的挑战。(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