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想过,一通打不通的电话背后,能藏着这般司法温度。”在落款为李律师的感谢信里,这段饱含情感的开场白,揭开了一个关于执着与温情的故事。当案件陷入送达困境时,海门法院民二庭庭长孙建玉与法官助理朱旖遐用她们的专业与真诚,让法律程序浸润出人性的温度,让司法为民的承诺照进现实。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朱旖遐在系统中查阅着新分案件,当翻到李律师代理原告海门某公司的这起案件时,原告仅能提供被告的户籍地址和时断时续的联系方式,让她的眉头微微皱起。按照常规程序,被告若无法有效送达,案件将面临公告送达的漫长等待。过往一个个案件的办理过程让朱旖遐深刻认识到,对于亟需解决问题的当事人,时间就是最珍贵的正义。
连续几天,她坚持在不同时段拨打被告电话。当电话那头第五次传来忙音时,她忽然想到这个电话号码对应的微信号可以被搜索到,这让她眼前一亮。她主动添加被告微信,用法律人的严谨与普通人的真诚反复沟通:“您好,我是法院工作人员,希望与您确认送达事宜。若您确有困难,我们可以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屏幕的微光映着她专注的脸庞,直到对话框里终于跳出一句:“我的电话设置了陌生人免打扰,这个地址可以收到材料,但我人在外地,可以让家人代收。”这个看似简单的确认过程,背后是朱旖遐对“穷尽送达手段”原则的坚守。当有人问起为何要为一个送达如此执着时,她笑着说:“送达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每个当事人都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
当案件顺利得以开庭审理,孙建玉的细致再次让李律师深受触动。开庭当日,被告未到庭参加诉讼,亦未提交纸质的答辩意见,面对原告提交的新证据,孙建玉提出需保障被告的质证权利,她说:“被告是非法律从业者,我们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告知诉讼风险。”随即便通过微信电话告知被告当前情况,在长约半小时的沟通过程中,被告主动提出矛盾化解方案,并愿意与原告当面协商,这场看似剑拔弩张的纠纷,在法官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式中悄然消融。
在孙建玉和朱旖遐的日常团队工作里,这样的故事不过是万千案件中的寻常片段。孙建玉的办公室的便签本与台历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工作日程与每个案件的细节点。朱旖遐的工作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每个案件的“特殊备注”:公司周末无人签收,需要今天加急寄出;朱先生电话只有上午能打通,尽量上午联系。她们的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润物无声的细节,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槌敲响的不仅是威严,更是守护;裁判文书承载的不仅是是非曲直,更是人间冷暖。
这个每年审理上千件商事纠纷的集体,始终秉持“如我再诉”的司法理念,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化作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自觉践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王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