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4月3日电(张本甫)在青砖斑驳的寺街,工匠手持毛刷,细心地将灰浆填入砖缝;数百米外的西南营主题展馆内,年轻人通过元宇宙演示,体验漫步于数字复刻的清末街市。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的碰撞,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勾勒出南通市崇川区文化传承的独特图景。
自2017年启动历史街区系统性保护以来,崇川区凭借“绣花功夫”精心编织千年文脉。寺街西南营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完成近2300户居民自愿腾迁、55处文保修缮。随着街区基础设施逐步改造提升,400余户原住民的生活质感愈发充盈。从“织补式”改造到“点亮寺西”工程,从唐闸工业遗址的涅槃重生到蓝印花布的时尚蝶变,这座江海之城在七年间成功破解“保护与发展”的“活化方程式”——让历史不再沉睡于典籍,而是化作流淌于街巷的烟火气息,成为城市生长的精神根基。
寺街老民居进行活化开发利用
历史街区——让记忆“活”在当下
“一条寺街巷,半部紫琅史”。寺街、西南营是南通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积淀最深厚的两大文化街区。这里走出了徐惊百、史白、顾迅逸、钱素凡等一批革命先贤,留存了古郡庙、南关帝庙、通崇海泰总商会、辛亥革命南通总部等众多文化遗迹。
“保护不是复刻标本,而是让历史空间与现代生活共呼吸。”南通市濠河办副主任、寺街西南营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负责人陆春新说。寺街11.61公顷核心区通过“一寺、一街、一巷”的保护与利用,让古街巷中文化韵味与烟火气息同步升腾,高耸的光孝塔、斑驳的老院墙成为热门的打卡点;西南营6.67公顷核心区通过“一环一带一展”的打造,串联起濠南历史街区与南大街商圈,时空隧道中“一步跨百年”,街巷脉络间诉说历史沧桑,金沧江纪念馆更成为中韩文化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区文旅局会同属地街道推进院落梳理,402处院落逐一建档,32条街巷全面整饬,为后续打造全域博物场域奠定基础。
夜色中的西南营一角
“腾迁不仅是搬离,更是疏解与留白的并举。”据介绍,七年间84%的居民迁入现代化小区,而400余户原住民得以保留。75岁的徐奶奶戴上“群众监督员”袖章,活跃于街巷整治和院落修缮一线。这种“居民参与式更新”让通崇海泰商会旧址、通州女师门楼等点位重现百年前风姿,西南营巷的天际线回归秩序,南关帝庙明清建筑群的12处木雕花窗也恢复了“一窗一故事”的神韵。2024年启动的天宁寺修缮工程更显匠心——团队由苏州园林股份“二把刀”领衔,秉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则,稳步推进天王殿、大雄宝殿保护修缮,让千年古刹在“修旧如故”中依旧回响古老风铃。
工业遗产——从“锈带”到“秀场”的蝶变
唐闸古镇,通扬运河畔,大生纱厂高耸的钟楼与“大生马头”牌坊遥相对望。南通姑娘小庄的外婆曾是纱厂女工,她对大生纱厂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大生码头是张謇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时建造。“马头”为何不加石字旁,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码头”本无石旁,因人们常骑马至河边下船,故称“马头”;二是明代码头以石砌成后渐演变为“码头”,至清代为避讳“石阻马前”的不祥寓意,复称“马头”。
通扬运河边的大生码头见证了大生纱厂的繁忙
走进南通·1895文化创意园,广生油脂厂锈蚀的输油管道化作“工业长笛”艺术装置,齿轮轴承拼接成蒸汽朋克风格景观雕塑,斑驳墙面上投影着1921年工人领取“银元工资”的历史影像。崇川区对工业遗产充满敬畏——唐闸现存47处近代工业遗存中,21处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每处修缮均需经过“史料考证、工艺复原、专家评审”三重论证。2023年启动的“大生纱厂活化工程”中,团队以三维扫描技术复制3.8万件文物级设备,并保留原址的蒸汽阀门、纺织机械及墙上的“安全生产”标语,令历史触手可及。
唐闸北市的特色烧饼“草鞋底”
在唐闸北市景区的蓝印花布传承展示馆,馆长邵彭彬手持文创产品向游客讲解制作工艺。崇川区通过“非遗+”跨界创新推动文化融合:花露烧酒坊引入分子调酒技术,推出“唐闸记忆”特调系列;草鞋底烧饼店开发“一口酥”伴手礼,包装采用可降解蓝印花布纹纸;“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让游客亲历“铅与火”的时代温度。这种“硬核工业+柔软美学”的碰撞,助力唐闸入选“江苏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4年游客量突破150万人次。
创新实践——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近年来,崇川区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以数字文化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质态优化、规模壮大,形成以数字文化为核心、文旅融合为特色的多元发展格局。
崇川区《数字文化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三年体量翻番目标,并制定具体举措与时间表。通过设立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等措施,打造以直播电商、电子竞技、动漫游戏、数字装备、数字影视等“5+X”产业体系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目标成为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为营造“人人都是讲述者”的氛围,崇川区挖掘街居资源,组建文化志愿组织,完成文史资料《崇川根脉》编撰28期,开展“寺街经络”宣讲14场,拍摄“古城光影”照片万余张,录制口述历史视频200余段,构建形式多样的乡音乡情数据库。
南通元新纺织印染博物馆藏品
位于崇川区复客科技园的南通蓝印花布非遗传承基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基地集传统印染实物遗存收藏、展示、工艺传承、实践创新与教学于一体,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丰富平台。基地内南通元新纺织印染博物馆收藏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搜集的明清传统印染实物遗存5.6万件、纹样18万个,出版《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等国家重点图书十余部,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等项目。
城市更新——老城保护与精明增长同频共振
崇川区副区长陆志明表示,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2025年将重点推进“13481”工程:制定1套规划、打造3大片区、改造4条主街巷、修缮8个点位,并梳理一批院落。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的更新理念,延续老城记忆与生活气息,力求“在寺街上演生活,让西南营回归日常”。崇川区致力于“文商旅产城”融合发展,将历史街区打造为“人居最佳处、文旅目的地、产业创新区”,实现“老城保护与精明增长”同频共振。
唐闸北市景区的业态
唐闸北市景区运营报告显示,2024年文旅综合收入达4.3亿元,非遗衍生品及文化授权收入占比首次突破35%。这催生出更宏大的“文化+”生态圈——依托工业遗产打造影视拍摄基地,吸引《大江大河》剧组入驻;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长三角非遗创新中心”,推动蓝印花布技艺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等领域。
寺街的老民居变身店铺
崇川区委书记胡拥军走访修缮中的寺街时强调:“老城保护急不得也慢不得——急在要以使命感推进,慢在要尊重每块砖瓦的故事。”七年探索证明,当社区共治凝聚文化共识、数字技术拓展传承维度、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活力,文化基因便能真正融入城市生命体。
南通,这座江海之城,正以绣花功夫织就千年文脉,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文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