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明来临之际,江苏各烈士纪念地迎来祭扫和纪念人群
碑石低语,江河记得所有的星辰
又一年清明,青灰色石碑沐浴在春日暖阳中,风掠过永不褪色的铭文,拂过从土地革命到和平年代的一个个烈士英名。纪念馆中泛黄的家书在等待回信,生锈的怀表停在冲锋前最后的时刻,将生命刻进山河的名字仍在路牌上守望烟火氤氲。雨花台的雨,刘老庄的月,沙家浜的芦苇荡,一处处英烈纪念地迎来新一年的祭扫。
白发老者颤巍巍捧出白菊,红领巾把手举过头顶,年轻党员举起拳头……那些永远年轻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新时代的晨曦。那些沉睡的姓名,一次次被守护者擦拭、唤起。那些一再被讲起的故事,在街头巷尾长出新的根系。清明前夕,我们访问江苏大地众多烈士纪念地和他们的守护者,带来新的故事。
为了每一个背影不再抱憾离开
“父亲离开时,我才三个月大,我从小就没有见过他的模样。”
4月3日,邳州市炮车镇村民周守前手捧鲜花,来到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祭奠父亲——烈士周兰香。父亲已牺牲70余年,周守前老人谈及父亲时仍满含泪水。
碾庄圩战斗是淮海战役关键胜仗之一。目前,陵园内安葬3700余位烈士,但有名有姓的只有521位,其他只能统一进行丛葬,大部分为无名烈士。“周守前老人的父亲是园内521名有名烈士中的一员,后人能够准确祭扫。”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讲解员葛姣说。
两年前,也是清明,一位烈士后人来到碾庄寻亲,葛姣和同事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找到线索。“望着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步履蹒跚离去时的背影,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工作9年来,葛姣无数次被烈士事迹触动。这些年除了本职工作,葛姣还义务帮助烈士后人寻亲,努力让更多亲属心有所归。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慰烈工程”中,邳州市将散葬于全市24个镇(街道)89个村(居)的3395位烈士遗骸集中迁葬于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革命烈士陵园。
3月28日,来自济南的华野8纵烈士郭章庆的亲属在碾庄找到了亲人。一个月前烈士的孙子打电话找到葛姣,他们根据证明文件得知,郭章庆于1948年牺牲在碾庄东部的小王庄(旺庄),但由于战时条件有限,只能就地安葬。葛姣立刻查询有名烈士名单,未果。年逾七旬的老人仍怀着一丝希望,带着儿子和侄子等5人踏上寻亲之路。“老人给我说,父亲牺牲时自己只有3岁,70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父亲。”葛姣回忆道。
在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烈士家人在葛姣帮助下挨个查询烈士名单,排除音似名、不全名等差错可能。葛姣又找到一张战前碾庄圩形势图,与“慰烈工程”迁葬前的记载对照,将烈士遗骸安葬处缩小在一座“六百六十四无名烈士之墓”。这些烈士均牺牲于碾庄圩战斗,包含王庄村安葬的烈士。
抚摸黑色大理石墓碑,郭章庆烈士家人泣不成声,他们向着烈士墓三鞠躬,返乡前还前往王庄村,重走烈士曾经战斗过的田野。
追思和寻找还在继续。记者了解到,当地通过多方协作与技术革新,正让越来越多的烈士得以“回家”。我省启动“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后,邳州作为重点地区,通过协调档案查询、DNA比对、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已为2000余位烈士找到亲属;邳州本地的“丹心慰烈”寻亲服务队联合新四军后人、媒体人等,深入乡村走访、查阅史料协助寻亲。不久前,烈士韩寿福经四代人75年的坚持寻找,最终通过网络线索和志愿者协助确认安葬地,亲属得以祭扫烈士墓地。
每年烈士墓前都会摆上战车模型
在泰兴市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座生动的杨根思塑像。烈士居高临下俯视敌人,左手握拳、右手紧抱炸药包,双眼怒视前方,仿若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也是特级英雄杨根思牺牲75周年。这个清明,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一遍又一遍在塑像广场回响。“从2020年进入陵园从事红色教育工作至今,5年来,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面孔传递出的铿锵力量,都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陵园接待宣讲科副科长王金光感慨地说。
烈士精神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留下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这样一件事让王金光印象深刻:2022年11月初,烈士陵园收到一件来自上海的快递,其中是一辆我军现役步战车的模型,寄件人在留言中写道:“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特级英雄)、特等功臣杨根思烈士致敬,英雄无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寄件人还叮嘱陵园工作人员在烈士牺牲纪念日那天,将模型放到烈士衣冠冢前。快递没有留名也没有地址,此后连续3年,烈士牺牲纪念日前夕都会收到这位群众的快递。
对此,王金光充满好奇和感动。“好奇的是快递人的身份,感动的是寄件人的坚持。我想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武器模型,更是一种告慰。”他说。
王金光还接待过一个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学子组成的祭扫团队。这些青年学子听得非常认真,讲解结束后一名来自内蒙古的北大女生特意告诉王金光,这次来让她更加明白了“最可爱的人”是为了谁而战。这让王金光深受鼓舞,“要让年轻一辈感受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知道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辈们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换来的。”
烈士英名命名村庄走上富裕道路
沿着丹阳市丹西路向南右拐,便进入“杏虎路”。路尽头一幢简朴的红砖二层小楼,是“许杏虎烈士故居”。故居东侧,水杉环绕下的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庄严肃穆。
3月31日,满头白发的河阳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许杏虎烈士初中班主任许国栋,又带着学校中小学生,来回徒步10余公里,到纪念馆缅怀许杏虎、朱颖烈士。
1999年5月8日,时任光明日报社驻南斯拉夫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在北约轰炸中不幸遇难。当年,丹阳市委、市政府在许杏虎故居西侧建起纪念馆。2001年,许杏虎故乡高甸村及周边五龙村、北陵村“三村合一”,改名“杏虎村”。2022年烈士纪念馆进行修葺,并于2023年5月8日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实物、多媒体声像等展示手段,从“求学寻路”“英雄故去”“长留人间”三大板块展示烈士的成长、生活、工作经历。
“纪念馆广场上两段5级、8级台阶,寓示着5月8日这个特殊日期,提醒前来瞻仰的群众,这一天,不能忘,更不敢忘。”纪念馆讲解员许文静告诉记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每年接待访客约1万人次。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近年来,杏虎村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种植水蜜桃、蓝莓等应季鲜果3200亩,并建成万新西郊蓝莓庄园、隆芳生态园等10余家观光休闲综合体。去年,杏虎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9万元。
“以您之名”,用车轮丈量平安
时间倏忽而过,转眼已经是为庞帮荣烈士祭扫的第15个清明。4月1日上午,烈士生前战友、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特巡警大队刘开祥驾驶“帮荣号”警车,和大队警辅前往雨花台英模园。擦拭烈士塑像、献上鲜花,刘开祥又一次给年轻民警们讲起庞帮荣的故事。
2010年11月17日,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特巡警大队原大队长庞帮荣加班处理一起警情时,面对一辆超速行驶失控的面包车,奋不顾身保护了战友和群众的生命安全,自己却被撞成重伤不幸牺牲,年仅34岁。他在刑警岗位14年,侦破案件27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00多名。
庞帮荣牺牲一个月后,南京警方将其牺牲时所在的特巡警大队武装巡逻车组命名为“帮荣号”车组,刘开祥就是第一任组长。“我至今忘不了接过‘帮荣号’牌匾时的感受,沉甸甸的,充满使命感。”刘开祥说,“帮荣”就是要以帮为荣,传承发扬烈士精神。
“帮荣号”的里程表忠实记录着刘开祥和战友们传承精神的实际行动——每年行程近20万公里,近15年里执行武装巡逻任务12万余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参与各类重大安保维稳任务700余场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9000余人次。
“巡逻不曾停歇,帮荣曾驾驶过的‘帮荣号’早已光荣‘卸任’,到现在车辆已换新3次。”刘开祥说,如今的“帮荣号”更加智能,行车轨迹能实时传输回指挥中心,便于更加快速精准调集力量赶往群众需要的地方。
“帮荣就活在我们身边、活在大家心中,他从未走远。”看着一茬茬在“帮荣号”战斗过的年轻民警,都在向烈士英雄看齐,刘开祥也很自豪。“我想,帮荣看到他们,也一定会欣慰的。”
从追“光”到发光,用一生去坚守
4月3日中午,春日暖阳洒在南京玄武湖畔的周光裕雕像身上。“我们又来看您了。”退役军人刘海瑞手执一株洁白的菊花,带领南京市玄武区“追光者”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依次缓步走到雕像前。他郑重地将菊花轻轻放在雕像基座前,后退一步,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01年,刘海瑞第一次听说周光裕平凡而伟大的故事。那年11月12日傍晚,时年57岁的下岗职工周光裕途经玄武湖和平门附近时,路遇市民遭3名持刀歹徒抢劫。周光裕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立即骑自行车追上歹徒。搏斗中,周光裕被连捅数刀,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刘海瑞找来更多资料,了解这位平民英雄,印象最深的是周光裕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做人要讲良心。”这朴实无华的6个字,激励刘海瑞更加主动地帮助别人。
与周光裕有更深的联系,还要从去年8月的一个深夜说起。刘海瑞途经玄武区兰家庄时,发现一位老人仰面倒地,挣扎着怎么也站不起来。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停车上前察看,确认老人无大碍后,一路搀扶送其回家。“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还获得见义勇为专项奖励。”刘海瑞有些惊讶,也深受鼓舞,恰好了解到玄武区见义勇为基金会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他欣然申请加入。
去年清明前夕,在祭扫周光裕烈士后,玄武区“追光者”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团队正式组建。从追“光”到发光,刘海瑞参与公益活动,发动力量到社区为居民服务,一直在为志愿服务奔忙。“我会尽力发挥‘一点光带动一片光’作用,让见义勇为、见义善为、见义智为,不仅成为更多人一瞬间的选择,更要成为一生的坚守。”他说。(胡兰兰 李刚 钱飞 赵晓勇 陈月飞 黄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