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法官,我年纪大了,有两套房想过户给儿子儿媳,但他们在闹离婚,就这么过户我不放心啊。”近日,在海门“银龄法律服务站”,海门法院退休法官黄端正耐心为一位八旬老人解答法律问题。
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依托两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海门法院105名退休干警组成一支平均年龄68岁的“银发普法团”,构建起常态化服务机制,为基层治理持续注入“银发动能”。
银发人助银发人
“手机上弹出‘抢红包’的提醒,不要随便点!收到快递里面就一张传单,告诉你扫码能免费领东西,千万不要扫!”在学雷锋纪念日当天,海门法院退休法官施滔站到一群银发老人中间,结合自己曾经办理的真实案件,讲解如何识别电信诈骗。
当天,由施滔、黄端、邵维平、张建昌、陆士成等退休法官组成的“移动法律门诊”成为全场焦点。他们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将遗嘱订立、财产继承、防诈维权等老年人身边的高频法律问题一一剖析,并针对每位老人的个性化法律需求精准把脉问诊,面对面答疑解惑。“意定监护”“买卖不破租赁”等专业术语,被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从他们口中娓娓道来。
这样的普法活动,在“银龄法律服务站”里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上海有套没产权的老公房,由于老人大女儿离世、小女儿在国外,这套房子就一直被大女婿和大外孙女占用。“我的赡养费用都是小女儿承担的,我离世后怎么能确保她也有房子的居住权?”了解到老人的诉求,退休法官团队指导老人写下自书遗嘱,并在老年公寓工作人员见证下进行录像公证,确保子女知情权,了却了老人一桩心愿。
有的老人比较内向,还有老人想咨询的问题涉及隐私。为打消他们的顾虑,“银发法官”们在服务站门口挂上了写有姓名、电话的公示牌:“有需要随时可以拨通电话求助。”
矛盾纠纷“不出门”
身为老年人,更了解老年人在想什么、担心什么。这成为“银发法官”团队的优势。
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原本一起住在老年公寓,一天老太太独自搬离,留下老爷子干着急。原来,两位老人都是再婚,由于老爷子的子女对婚事不认可,婚后双方又为了家事争吵不断,老太太心灰意冷就选择了“出走”。
经护理人员多番打听,法官们终于联系到了“失联”多日的老太太。“你们面对面再谈谈,是分是和,总要对子女有个交代。财产的事儿,我们帮你把关。”在法官们的劝说下,两位老人重新坐到一起。见双方都同意离婚且态度坚决,法官们主动帮老人起早了离婚及分家析产协议。从调解到离婚协议起草,退休法官的全程参与让老人卸下心防:“我们一把年纪也不想闹到去法院打官司,你们的调处很公正,我们都同意。”
奔忙在调解一线
成长为一名资深法律人,需要多年理论加实践的积累。“即便退休了,也不想多年所学被荒废。”了解到近年来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老法官们就想着,给“娘家”海门法院帮帮忙、分分忧。
如今,在海门法院的8个“银发调解工作室”里,都活跃着退休法官的身影,涉及商事、劳动人事、家事、道交等多个专业领域。从执行局退休的邵维平,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与当事人周旋的智慧。人称“滔哥”的施滔,曾在民二庭工作,是合同类纠纷的办案行家。曾在三厂法庭担任庭长的黄端,最擅长调解“家长里短”。
一起因老小区管道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当事人不服判决多次起诉。面对“银发调解员”,当事人坦言,起诉就为争口气:“水是从上面管道里一路漏下来的,凭啥楼下只告我一家。而且当时我全家出远门了,并没有用水!”找到症结,老法官们想方设法把楼上楼下住户召集到一起做工作。“一场官司三代仇,都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没必要。”“管道老化本来就容易堵,维保也不是某一家的责任,要共同做……”数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梗阻”多时的邻里关系终于被打通,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
专业又细致的倾情调解,换来一个个“案结事了”的圆满结局。2024年,海门法院“银发调解工作室”的8个团队共调解成功2102件案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群“银发法官”,那一定是“忙碌”。“我们要发挥余热,高调做老人!”老法官们笑起来神采奕奕,眼中有光。(张美芳)